首页>检索页>当前

孔子学院多样化协同发展的“北大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11 作者:马岚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孔子学院(简称“孔院”)作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创设之初是为适应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而衍生的快速增长的中文学习需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语言学习和文化活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自2006年建立首所孔子学院以来,已发展近20年。作为北大对外交流的重要锚点,孔院始终发挥着促进交流合作的“桥头堡”作用,在中文教学与师资培养及选派、文化推广与交流等层面保持高质量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中文教学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然而,孔院在促进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全球性挑战,这些挑战既涉及地缘政治博弈,也包含文化传播的深层次矛盾。自2020年以来,针对新形势、新情况,北大孔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谋划,着力突破发展瓶颈,逐渐实现自主规划发展。


image.png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

具有北大特色的孔子学院

截至2024年,北大已在全球9个国家承建了10所孔子学院和40个孔子课堂,覆盖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目前在运行孔院9所,分别为日本立命馆大学孔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孔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孔院、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孔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孔院、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院、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孔院、埃及开罗大学孔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院。

历经近20年的发展,北大孔院经过不断摸索,稳步开展各项工作并集中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各孔院立足自身特点,展现出有侧重、有方向的发展优势。

北大目前运行的9所孔院主要分为4种类型:以早稻田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孔院,以伦敦大学学院为代表的师资培养导向型孔院,以开罗大学、立命馆大学为代表的语言教学型孔院,以及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孔院等。多样化的孔院协同发展,有力促进了学校在不同层面对外合作交流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综合学术优势,搭建更全面、完善的人文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展现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与认同。

第二,各孔院均建立在双方密切合作的基础上,认同感强。

北大各孔院的建立与合作均以两校悠久且持久的紧密合作关系为基础,是双方互信、互谅、互鉴的有力平台。转隶后,北大孔院在中文教学和文化推广工作之外,通过更加有效地利用北大的综合性学科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北大与外方院校合作关系的实质性发展。例如,早稻田大学孔院举办了“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图片展示会”,朱拉隆功大学孔院举办了《孔子与<论语>》研习会,柏林自由大学孔院举办了系列学术报告及专家讨论会并出版《中德关系研讨会》文集等。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孔院工作真正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契合,北大以孔院工作为依托,于2022年和2023年成功举办两届“北京大学全球人文交流论坛”。其中,2023年该论坛被纳入“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配套活动。

第三,辐射范围广,受众群体广泛。

截至2024年,北大各孔院累计注册学员达50万人,年龄层次分布广泛。北大各孔院始终以语言教学、文化传播为核心工作,根据当地需求开设多种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求。2015年至2024年间,北大孔院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500余次,受众达300万人次。

双重挑战下的孔院

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院成立以来,孔院经历了蓬勃发展、迎接挑战、重装出发等不同阶段。如今,因地缘政治、文化差异、内部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孔院既面临国际环境变化的制约,也存在历经多年发展后急需调整领域与方向的迫切需求。

首先是中文及中华文化传播载体面临的挑战。

孔院是伴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进程而建立、发展的,这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授课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授课平台的多元化都提出了挑战。

国际中文教学经过20年的发展,已大大提高了中文的普及率,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影响力的增强、发展新模式的出现,单纯的语言学习已不能完全满足受众全方面了解中国的需要,也随之产生了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更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一方面,具有跨学科背景、能开展多元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较少,难以满足孔院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本土教师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水平也有待提升。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而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并且在多媒体教学、线上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此外,孔院使用的中文教材还存在本土化程度不足、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还须更加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学习需求及语言习惯。

其次是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

由于一些国家对孔院存在误解和偏见,其在政策上的限制和舆论压力给孔院的运营和发展带来了困难与阻力。同时,随着地缘政治矛盾日益突出,使部分战乱国家和地区孔院难以开展工作,无法进行人员往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最后是管理机制新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0年,孔院陆续转型为由学校自主规划发展的管理模式。新的管理模式在有利于增加孔院运转的灵活性、调动学校发挥主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机制层面的挑战。由于孔院采用中外高校合办模式,中方院长原则上由所在高校派出。外派中方院长既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推进工作,又要根据学校国际交流需求促进更深度合作;一方面要处理不同文化间的适应与融合,另一方面又要实现教学理念及管理方式的协调,同时还要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这些均对中方院长的选派标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一批有着坚实学术基础、坚定国际交流意愿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长期从事此项工作,而这背后还需要一个坚固的外派支撑体系。

转型发展模式,内化孔院内涵

在外部国际环境掣肘的大背景下,孔院近几年的探索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为进一步发挥孔院作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贡献。高校主导地位的提升有利于孔院真正发挥自身主动性、以我为主实现发展活力,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被局势左右,坚持开展孔院工作,成为中外方高校合作关系的“试金石”。同时,自发展模式转型后,中方高校以学术交流为前沿、以语言文化为基础,进一步夯实与外方合作高校关系,使孔院成为对外交流的“压舱石”。

基于北大孔院的探索,可从以下几方面总结经验并提供借鉴。

一是鼓励自主规划,充分发挥中方合作高校的主导作用,使孔院真正“为我所用”。

新时期的孔院坚持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为前提,以主体责任高校对外合作交流为立足点,由传统语言教学、文化传播机构逐渐转型为对外合作的综合性载体。这一举措既明确了中方高校的主体作用地位,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责任要求。应加强鼓励主体高校明确新形势下的定位,以促进自身国际交流为出发点,将孔院作为各高校拓展对外合作关系的海外中心,推动孔院工作的多元化、外向型健康发展,使其有效发挥“桥梁”作用,真正成为高质量的学术和人文交流中心。

二是以学术交流促进语言教学及文化传播,增强中外方高校依存度。

语言是交流理解的重要载体,但单纯的学习语言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难以激发持久的知华友华动力。在中国综合国力逐渐提升、国际话语权日益增强的背景下,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这需要拓展多维立体的交流层面。

因此,新形势下,孔院除夯实中文教学质量、与外方合作院校联合培养一批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的优质师资外,更要着力促进中外合作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使孔院成为外方院校开展中国研究必须依托的平台和途径,进而增强外方高校对孔院的依存度,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粘合效应。例如,早稻田大学孔院在转隶后举办了多次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参会学者还覆盖日本其他知名高校及欧洲相关领域学者,有效提升了孔院在早稻田大学自身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进而稳固了孔院在当地的发展。

三是以多元架构支撑孔院持久发展,增强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些特定国家的孔院所在环境极具挑战性,频繁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挑衅。为保障孔院的运行,中外方高校须共同面对不利环境,摸索有效机制,使其适应所在国政治趋势,规避相关风险,从而保证其稳定发展。

在此方面,北大也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积极协商探讨途径与机制,在国外合作大学设立平行机构,与孔院在外联轨运行。在保证孔院稳固地位的前提下,以更适用于所在国的机制形式,用更易被当地政治环境接受的途径方法开展孔院相关工作。

四是充分发挥并保护孔院平台知名汉学家的话语引领和沟通桥梁作用。

不少孔院的成立和发展,都得益于外方高校知名汉学家的倾力支持和长久贡献。在外部环境充满动荡和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大批汉学家为孔院发声,通过积极组织活动并与当地政府沟通,为孔院争取权益,保障其发展。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力量,汉学家了解中国,对中国具有深厚感情,通过发挥他们在所在国的话语权,对孔院的在外发展至关重要。

五是优化孔院管理激励机制,确保孔院发展持久性。

若想实现孔院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稳固的人才体系支撑。一方面,在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优化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跨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国际中文教师;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人才合作机制,构建并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最终打造一批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证高水平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中方院长选派工作层面,尽管孔院已转型为高校自主管理,但仍须在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性引导支持。随着孔院在外环境的挑战性加强,促进中外方合作交流的需求增加,只有选派综合素质强、国际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管理水平佳、学术交流活跃的复合型人才出任中方院长,才能够有效推进孔院在当下环境的发展,进而推动实现孔院高质量和谐发展。

六是在国家层面保持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0多年来,孔院的持续发展来自国家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孔院的转型是维护其发展成果的新探索。实践证明,转型后的管理与发展模式更有益于孔院激发活力,发挥更广泛作用。未来,只有继续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才能有效维护已有成果,进一步激发中方高校积极性,坚定外方高校合作意愿,推动孔院的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总而言之,孔子学院在全球中文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北大孔院发展特点、面临挑战及发展对策的分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尽管孔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通过强化中方高校主导作用、促进学术交流、构建多元发展架构、发挥汉学家作用、优化管理激励机制以及争取国家支持等措施,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孔院应不断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创新发展模式,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作出更大贡献。(作者 马岚系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海外拓展办公室主任。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