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农业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赴甘肃临夏、甘南和青海黄南等地开展主题为“践行绿色使命、筑牢生态屏障”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以“学、讲、研、践”为行动准则,将甘、青两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图景,转化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场域和鲜活教材。
“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集生态脆弱、发展滞后于一身,如何辩证地处理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望着眼前的“芳草碧连天”,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闫翔向参加活动的师生们发问。
在问题的驱动下,实践活动正式开启。在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师生们了解了馆内的“十项世界之最”。“和政羊竟然是一种牛?”在和政羊复原骨架标本前,学生王一婷疑惑地发问。“是的,和政羊实际上是一种麝牛。”讲解员强调。从中新世时期繁茂的森林草原到上新世的开阔草原,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生物演化的奇妙多变,让师生们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传统水泥厂也能变身绿色标杆!”在去往夏河祁连山安多水泥有限公司的路上,自小在这里长大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朱兢说。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们直观感受了“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全流程管碳”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颠覆了师生们对水泥厂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高”印象。学生李乐乐在参观时,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写下:“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钥匙,更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工业生产实践中的鲜活注脚。”
“4.5万平方公里的甘南草原,能做到‘全域无垃圾’?”师生们带着疑惑,走进了甘南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开展“问答式研学”。工作人员介绍,这4.5万平方公里大草原“全域无垃圾”,是3464台垃圾清运车、33座垃圾中转站、1.13万个垃圾收集点、217个环卫工作站……上下齐心、综合发力铸就的。学生范雅萱感慨道:“这里每一株草都凝聚着千万人的温馨守护。”
“青海省同仁市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蕴含着厚重的生态价值观念。”热爱民族文化艺术的学生薛莉说。在热贡艺术博物馆,薛莉化身讲解员,指着一幅唐卡讲道:“金线勾勒的雪山象征纯净,青稞穗寓意大地的馈赠,每一笔都是对自然的礼赞。”
师生们还走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勒见村,开展“绿色调研”。生态护林员拉杰讲述自己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经历时说:“环境保护关乎每一个人,大家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参与,共同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甘、青两地的生态图景是这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鲜活教材,“此次活动,引导学生在行走中‘真学、真听、真看、真悟’,不断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走深走实走细。”闫翔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陈波 苏平燕 记者 郑芃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