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5年深圳市南山区中小学生校园足球锦标赛在法兰克福(深圳南山)足球训练中心落下帷幕。这场比赛以98支参赛队伍、229场激烈角逐、1560名青少年球员的规模,勾勒出南山校园足球的蓬勃图景。从校园普及课程到专业青训体系,从科技赋能训练到文化浸润成长,南山区正书写着校园足球教育的创新答卷。
南山区中小学生校园足球锦标赛(简称“南山校超”)的前身为南山区中小学足球锦标赛,是南山区校园足球长期开展的重要赛事,已举办了6届。今年是赛事升级为“南山校超”IP的第1年。“南山校超”在赛事规模上进行了全面升级,让全区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参与进来。
本次赛事引入了AI视频分析系统,通过多角度摄像头实时捕捉球员动作,自动生成技术统计报告。“过去教练要花数小时回看录像,现在AI能精准识别传球成功率、跑动距离等18项数据。”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体卫艺部副部长、体育教研员郑含斌介绍,赛事生成的“球员成长数字档案”,已成为南山区“U系列”青训队开展选才、训练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赛事层面,更融入了南山区多所中小学校的日常足球训练中。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文华学校引入的AI数字管理平台,已积累近2600个训练视频。“过去凭经验指导,现在靠数据说话。”文华学校校长钟颖表示,专业教练借助AI数字管理平台,更加精准地分析球员射门角度、传球力度等数据,为每位队员定制训练方案。
以球育人,促体教融合,让南山学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是南山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目标。在南山区教育局积极倡导下,很多学校趁着深圳“每天一节体育课”的东风,将足球纳入日常教学体系。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一小探索出“三级训练体系”。学校面向一至三年级学生开设足球普及课程,每周固定安排1节足球课。学校面向四至六年级学生设立分项选修课。200余名学生组建了10支校队,他们在每个上学日的早晨和晚上,各进行1.5小时的专业训练。校队中的精英队员还参与周末的区校联赛,不断提升竞技水平。
育才一小校长徐秋红介绍,学校通过“班班有队、人人参与”的班级联赛模式,全校60个班级组建了92支队伍,男女足同场竞技。为期两个月的班级联赛,让学校更多孩子踏上了绿茵场。正如育才一小男足队员曾际洲所说:“足球的魅力就在于‘不到终场哨响,谁都不知道胜负’,每次进球的喜悦我都记得,这就是我坚定选择足球的原因。”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在足球教育方面也同样采用了分层设计。学校构建了“小学启蒙—初中校队—高中特长生”的路径。很多学生通过12年的足球教育与训练,以足球特长生的身份拿到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学校八年级学生沈劼一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国家少年队选拔集训营里的队员。沈劼一正在努力训练,力争在明年冲进U15国家少年队。
近年来,南山区委、区政府积极推动校园足球的建设和发展,南山区教育局将“深化与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合作,建设‘校园足球’全国高地,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写入区教育系统的“十四五”规划。2021年6月,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与南山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3月,南山区教育局、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共同牵头成立南山区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整合资源。
合作结硕果,2024年,南外集团小学足球队获得广东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今年,南外高中精英队获得深圳市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冠军(U17组)。
足球在南山区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内很多学校积极探索“足球+”融合教育模式。其中文华学校开展的“足球+学科”融合课程,就取得明显成效。在数学课上,学生运用几何知识精确计算射门角度与概率;英语角中,学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比赛解说;美术课上,学生发挥创意,设计队徽与文化衫。育才一小则将足球与德育紧密结合,开展“足球手拉手”活动,引导本校学生将足球器材送进乡村学校。学校通过比赛、跨校教研、送器材等方式,帮助多所欠发达地区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蓝琳琳 记者 刘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