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向燕山大学发来感谢信,对学校长期以来对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援助和支持,致以敬意和感谢。
宋娜、梁顺攀、喻江平、何良策、张建永等人就是这封感谢信的主人公。这群有着深厚家国情怀与精湛的专业素养的援疆优秀教师代表,告别亲友、跨越山海,在新疆的土地上扎根,用汗水浇灌教育之花,用真情书写着属于燕大人的援疆故事。
初抵新疆,直面考验
2023年8月,梁顺攀站在库尔勒的烈日下,望着沙漠边缘新建的新疆科技学院,手机里还留着家人“注意身体”的叮嘱。这片年蒸发量是秦皇岛三倍的土地,紫外线像细密的针,很快在他手臂上烙下红痕,汗水渗进衣领,干了又湿,凝结出白色的盐渍花纹。
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何良策,也没能轻松适应库尔勒的生活。刚到这里时,他常常在半夜因口渴醒来,流鼻血更是家常便饭。
宋娜到岗仅仅三天,就不幸感染新冠,只能独自在宿舍隔离。身体的病痛加上远离家乡的孤独,让她备受煎熬。但同事们的温暖问候和贴心帮助,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她的隔离生活,让她在陌生的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她得以快速调整状态,渡过难关。
他们不是没有犹豫。宋娜缺席了儿女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梁顺攀的女儿在作文里写“爸爸变成了沙漠里的胡杨”。但当“到新疆去,建设新疆”的号角吹响,这些平日里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却像听到集结号的战士,在“小家”与“大家” 的天平上,将砝码毅然投向了边疆一侧。
辛勤耕耘,收获显著
宋娜牵头重组新疆科技学院旅游管理、新闻学、法学等专业和文化教研室,创新性提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成立文化与传媒学院并受聘为院长,构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她还邀请本校相关学科专家,集成式帮扶该院发展,共同打造了“文旅大讲堂”品牌活动。在她指导下,学生毛娅琪深入挖掘当地蒙古族文化特色,设计出了一套精美的文创产品,并在全国大学生文创产品设计大赛中斩获二等奖。
喻江平担任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他将燕山大学成熟的教学管理经验与新疆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他还利用自身资源,积极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联系疆外实习基地,让他们有机会走出新疆,开拓视野,积累实践经验。如今,该学院在教学竞赛获奖数量、教师教学双优率、教改课题立项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梁顺攀担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后,促成学院与东软集团等多家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学院不仅引入了企业的先进技术与资源,还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完善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专业学科发展布局。在智慧诊疗领域,梁顺攀整合两地科研力量,组建跨校科研团队,提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算法模型,并在新疆巴州和河北秦皇岛试点转化应用。2024年,援疆期满,考虑到学院学科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他毅然申请续期一年。
何良策依托学校拥有的“智慧能源项目”平台,带领当地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我期待边疆地区的教育资源能逐步缩小与内地的差距,让边疆孩子能够享受到高质量教育。”何良策说。
文化润疆,坚守大爱
在这群援疆教师中,教师张建永的“文化润疆”之路格外动人。
初次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三十一团,他就被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漫步在团部的棉田、果园、农舍间,走进机修连老车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远处,那片狭长的胡杨林带像英勇的哨兵般屹立在地平线上,守护着这片热土。深受触动的张建永立刻拿起画笔,将心中的感动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融入画作,一幅幅“兵团记忆”系列作品就此诞生。“老兵精神、胡杨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兵团人的血脉,成为他们身上最鲜明的人文品格。”张建永动情地说。
2021年,当第二次“文化润疆”的任务落在他肩上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奔赴图木舒克。图木舒克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校党委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兵团第三师的期待,让他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念。在援疆工作中,他全身心投入,与当地群众、同事们深度交流,渐渐产生了“只缘情近了,忘却在他乡”的情感共鸣。
五年来,张建永始终坚守在“文化润疆”的岗位上,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实践。他用画笔描绘新疆的壮美风光与人文风情,用艺术的力量滋养着这片土地,让更多人领略到祖国西部的独特魅力。
在新疆的广阔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用真情与汗水育梦边疆,燕山大学的援疆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蔡常山)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