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2018 我们关注的十大热门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03 作者:本报记者 刘亚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劳动课程”“戏剧课程”“食育课程”“研学旅行”“游戏课程”等,在一些学校的创新实践下,这些课程已呈现诸多亮点和特色。我们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飨读者。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有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反映出学校拥有什么样的文化和教育立场。一所学校要实现优质、特色发展,必须立足学生、立足学生需求做好课程建设。2018年,不少学校基于学情、校情研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进行了创新实践和研究,2019年第一期,我们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飨读者。

1. “劳动”激发学生创造

劳动是教育的密码,是修心的重要载体,也是关乎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一些学校大胆探索,让劳动课程化,用劳动丰富教育内涵,滋养学生生命成长。

2018年,中国教师报报道了一系列有关劳动教育的课程。浙江杭州富春第七小学从创办“开心农场”入手,打破课程界限,架构了包含农事劳作课程群、劳动创意课程群,以及家校联动的快乐生活课程群,让儿童在真实场景中开展课题研究式、项目整合式、主题探究式、综合展示式学习;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以田园劳动课程、家政劳动课程、校园劳动课程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并特别为每班分配“一亩田”,师生和家长共同种植、照料农作物。

在区域性劳动课程建设方面,杭州市上城区的“农事课程”不断升级,以课程培育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上城区以4个农事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由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统筹安排,六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基地生活,感受没有亲人照料的独立生活。同时,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专家和学校共同研发包含80余门活动课程的资源库,供学校进行模块化组合、培育学校特色。农事课程成为上城区“行走德育”的特色品牌,完成了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的提升之路。

2. 戏剧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

教育戏剧是集艺术陶冶和教育教化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在教学中运用戏剧元素和戏剧方法,以互动式交流、游戏式渗透、启发式引导、参与式体验、音乐式调节等方式,使学生认识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将戏剧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纳入课表,以主题的方式还原儿童的生活情境。学校以戏剧社团为载体,整合、活化各学科知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开展了中英文教育戏剧课,学生在课上不仅学习表演,还学习道具使用制作、服装搭配、音乐灯光设计等,并在戏剧教师的指导下改编剧本和再创作。目前,北师大实验小学的教育戏剧已初具体系:低年级,英语教师将教育戏剧与日常教学内容相结合;中年级进行学生全员参与的中文戏剧学习与展示,开设Readers’Theatre课后活动;高年级进行全员英文戏剧学习与展示,并开设英文戏剧社。

教育戏剧课程不仅要重视课程设计,还要关注课堂教学流程的规范,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就进行了这样的探索。教学中,教师按照4个环节开展教育戏剧教学:一是语境创设环节。对于全新的剧目,教师通过视频等帮助学生认识剧中的人物和主要内容,之后根据剧中的人物明确小组的角色人数。二是语言输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鼓励学生预测剧情和人物心理变化,再以图片或视频片段的方式输入语言,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三是语言内化与动作配合环节。教师分层、分段地让学生模仿和体会角色的语音和语调。四是表演与评价环节。学生分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根据参演小组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情感把握的准确性、动作是否到位等,用英语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将剧本按剧情分解到每一周,选用不同片段分幕学习,到学期末,学生就可将一台完整戏剧表演出来。

通过以上3所学校的实践不难发现,实施教育戏剧课程的重点并不在演得像不像、美不美,而是要让学生打开身心,让他们在深度体验中学会用身体与世界对话。

3. 尊崇自然之道的食育

随着人们对食品与健康问题的关注,食育的概念也不断被延伸。食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健康饮食,还能培养儿童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独立处事能力和爱的能力。2018年,中国教师报把目光投向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食育创新,以及江苏省无锡市一批学校的食育探索。

作为一所注重食育的幼儿园,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组建横跨教育、中医、营养、农业、食品、心理等学科的食育研究团队,幼儿园还开设“耕读苑”,内有大量农田,应四季变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和养殖各种家禽,专门修建房屋、户外地锅、室内厨房、特色餐厅以及瞭望塔,幼儿园大多数孩子每学期都有时间在耕读苑居住。幼儿园还将食物的认知、种植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将营养学知识与中医的体质辨识、食疗养生相结合,将武术与食育相结合。

江苏省无锡市多所学校同样开设了食育课程,其中,锡山实验小学开设了主题为“买菜学堂”的综合课程,包含“如何称量准确”“如何预算费用”等数学知识,“如何营养合理”“如何顺应时令”等科学知识,以及“如何检测品质”“如何保持新鲜”等生活常识,把课堂、食堂变成了学堂;藕塘中心小学开发了“校园+田园”的“少年农学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学生学会种菜、种庄稼,让学生采用日记、统计图表等方式研究植物生长,学生种植的蔬菜又可以供应给学校食堂,一举多得。

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却是涵盖食物与人的方方面面,而食物本身的丰富性也大大拓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食育让学生不仅仅关注饮食,而且带他们走进一个色彩缤纷的完整世界。

4. 研学旅行要“学游”兼得

当前,各式各样的研学旅行在中小学并不少见,而做好研学旅行最需要的是学校打破学科边界、校内外空间边界,全面整合课程资源。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从学科出发,开展了以“中国世界遗产探秘”为主题的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统整课程,课程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以多维度、多样式阅读为主,基于单元学习内容,师生在前期和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阅读;第二阶段,各学科教师从新课标出发,基于教材、学生已知和研学主题开展跨学科校内学习;第三阶段,学生根据校内学习内容实地开展研究式、体验式、探究式校外研学活动。此外,学校还利用网络旅行、实景地图、VR等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亲临”真实场景,深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

距离深圳不远的广东省中山市三鑫双语学校则构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研学旅行模式。学校开展“全学科融合课程”教学,各学科围绕同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开展主题式融合学习。所有“全学科融合课程”都配套一个对应的“全学科融合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所有研学旅行内容都与各学科知识点相配套,实践任务中都会用到课堂所学。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系统、科学地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融入研学旅行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研学旅行就是这样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通过探访、观察,进而学习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传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学习、热爱生命。

5. 打开图书馆那扇门

曾经,图书馆在我们眼中是“藏书阁”;现在,图书馆渐渐成为“学习室”,成为一门课程。

安徽省合肥市望湖小学的图书馆是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教师们从研读课标、敲定主题,到了解馆藏、匹配书单,再到设计方案、落地实践,继而反思总结,最终对“从阅读中学习”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支持学科教学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该校图书馆阅读不限于语文学科,其他学科教师也可以利用图书进行教学,比如,数学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数学魅力,英语教师利用原版英文故事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等。

推广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教师报曾报道过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坚持师生共读20多年的事迹。实新学校的图书馆“书香苑”全天对师生开放,教师研修、学生读书、阅读课教学都在这里进行,不需要办理任何借阅手续。图书馆里的书籍有一半由师生自主选择,师生只要提供想看、急用的图书,学校都想方设法购到。“书香苑”设有专职图书管理员为师生荐书、选书、购书。学校开设“阅读课”,并举办校园读书节,进行手抄报、散文名篇诵读、适用阅读笔记展评等活动;借助阅读币、阅读存折、阅读考级、阅读争星,构建特色评价体系;出台《实新学校课外阅读实施纲要》文件,对学生六年课外阅读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分级、分段、分层次评价。

当语文的分量越来越重,“得阅读者得语文”也成为共识,阅读或将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6. “游戏”课程

参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游戏课程,尝试通过游戏创新学与教的方式。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专门开设“玩具总动员”课程,该课程分为“传统玩具传承民俗”、“现代玩具与时俱进”、“创新玩具玩转科技”3大板块。课程实施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小游戏导入教学,比如在“自制迷宫”单元,教师先找一些实际生活中有趣的迷宫,由易到难让学生试着从起点走向终点,接着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迷宫图。该校还将游戏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例如数学游戏课程,每周一节的校本拓展课程等。

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孩子到学校是来学习的,不是玩的”,可是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只有“在玩中学”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特点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推出一系列课程,并由学生选出“十大好玩课程”。课程分3个层次实施:一是校园内进行,如体育节、白雪节;二是家庭中进行,如面食节、旅游节等;三是社会上进行,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电影节、远足节等。

小游戏,蕴藏着大学问。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亲近儿童生活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如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学校课程的“另一半”,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而且在许多学校拥有新的创意性探索。

利用山村小学校园内外、乡镇周边的独特条件,江西省吉安县前田希望小学开发出动植物观察、调查探索、设计制作等九大类77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学校将“项目化学习”技术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并借助网络开展“大河恋”等跨区域合作活动,开展“乡土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只要给我一节课,其他一切我会搞定。”河南省新乡十三中综合实践教师冯京广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写基于观察的思维日记,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实践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实践体验。为帮助同行破解综合实践活动难题,冯京广相继开发了“有趣的微生物发酵”“我是文明小市民”“创意纸模”等综合性主题。

回归社会实践、运用学科思维、实践和旅行社会责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个特质再次印证了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学会“做中学”,实现创造和成长。

8.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做好专业选择题

这些年,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新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考上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如何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做出最优选择,都是高中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先“认知”再“体验”,上海敬业中学开发了融课程、讲座、职业体验等内容于一体的高中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多元智能测评,从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多维度让学生学会认知自我。测试后,学校组织专家报告、主题班会、专题活动等帮助学生解读测试结果,了解自己性格、适合从事的职业及对应的专业方向。学校还依托医院、街道及大型企业,开发适合高中生职业成长的实践岗位,组织“基于职业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考察研究,对职业相关问题进行调研。学校还同步开设各类研究性课程,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与他们专业相关的研究性课题。

在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推动下,学生的选择权得到较大满足,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则给学生“学会飞翔的翅膀”,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动力和保障。

9. 让大脑和身体动起来的STEAM课程

STEAM教育不仅提倡学习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5个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相关学科以及跨学科知识,提升思维水平与动手能力。

澳门培正中学将STEAM课程融入中小学正常课堂教学,将科学、艺术、信息科技、历史等学科一体化,每周不少于5节课,同时开展了近30项课后活动;学校还实施分层走班,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自身兴趣在正规课堂内选修相关STEAM课程,透过校内潜能拓展计划,所有学生“走班”上课。实施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动手做的课时,教学生活用知识解决困难;课后,学生可按其兴趣自由选择活动课。学校的创客实验室FABLAB是学生实践无限创意的基地,开放时间长,可让学生逗留在校求知解难。学校还建立开创STEAM-AR、VR课程,为学校文化馆建立虚拟实景,方便学生学习。

2017年1月,北京景山学校采用类似STEAM科幻选修课的模式,以科幻主题整合打通各学科。语文、生物、地理、化学、电脑绘画、创客教育等多学科教师,共同组建了跨学科的科幻教育团队。大家集体备课,联合执教,采用项目学习制,一学期完成“设计未来机器人”和“构建未来城市”两个学习项目。这种“生长型”课程,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活和释放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科幻世界的神奇和壮丽。

10. 儿童哲学课程的可能性

孩子为什么学哲学?作家周国平认为,如果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英国杜伦大学团队研究发现,上过哲学课的孩子阅读与数学能力都会提升,而且更加自信、表达能力更强、倾听习惯更好。

近年来,儿童哲学课程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关注。“80后”哲学博士颜志豪日前在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教授哲学。他说,儿童不是没兴趣、没能力思考哲学问题,而是需要我们做点“转码”工作,写点他们看得懂的哲学文本,“只有蹲下来,你才能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如今,在平和双语学校,被好奇心以及求知欲驱使的孩子交流的话题经常有严肃的哲学问题。在校园里,到处都是学会了倾听与辩论的“小苏格拉底”。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对落实儿童哲学教育曾总结过几点经验:一是进行儿童哲学主题学习;二是开展学科学习,让儿童哲学进入到每个学科;三是让儿童哲学融入教学活动中;四是引导学生用儿童哲学的方法与生活相结合;五是通过课程管理与评价促进儿童哲学的发展。

儿童天生就充满了对世界、对自我的好奇,充满着对自然、对社会的疑问,而哲学恰恰是对未知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索。正如一直探索儿童哲学课程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所言: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哲学家,愿意追问;儿童有自己的哲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02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