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改再深化的起点与切入点

发布时间:2019-01-03 作者:俞晓东 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所长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领域改进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我们需要在再深化上下功夫。

以改进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作为再深化的出发点。新高考改革逐步推进,进一步倒逼课程改革向深水区迈进,而全国教育大会从立德树人的新高度,给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基于问题导向,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重新审视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确定下一步课程改革再深化的出发点。

从区域的角度审视,推进课程改革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区域推进存在不平衡。审视各地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有的区域抓住了课改的机遇,能结合本区域实际,创造性地实施了区域推进的改革策略,在推进中提升了教育品质。但也有一些区域在推进中创新意识不强,仍以“执行者、落实者”的角色对待改革任务,效果不理想。

二是改革进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课程改革是按照新时期对人的发展规律设计实施的,有的区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的改进上与时俱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有一些区域仍然没有摆脱追求高效、高分、高升学率的传统路径,改革效果甚微。

三是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多种实践力量未能形成合力,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部门、学校等课改主体没有很好地协同行动,无法形成合力,未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另外,考察一些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大家往往聚焦比较简单、容易操作的改革,尤其喜欢以社团活动改进为突破口,一些地区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学科拓展、活动课程开发上做得有声有色,影响很大,深受好评。我们说,这一由易到难的推进思路并非不好,但随着课程改革向深水区推进,我们需要站在新高度,特别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注学校课程实施的时间分配,关注学校课程的实施效益,这就是今天深化推进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

从新时代新要求设计课程改革再出发的路线图。在新时代,立足区域设计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新路线图,一要把握定位,从全国教育大会的新要求、顺应全球课程改革的新潮流落实课程的育人功能;二要突出重点,从课程开发的新要求与课程实施的新重点设计改革思路。

落实课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学校发展的立身之本,更是课程改革、构建新型育人模式的新目标。因此,设计课程改革再出发的新路线图,其重点是围绕立德树人落实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是落实全程育人。在突出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使课程开发与实施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落实知识育人。既要关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又要关注课程内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既要重视特色课程建设,又要推动拓展课程建设;既要注重课程的整合,又要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落实实践育人。不仅关注课程设计,更要关注课程实施,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尤其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强化劳动教育。

突出深化改革的两个重点。区域推进课程改革再深化,路径设计是重点,学校落实是关键。因此,在具体的推进中,要引导学校突出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在课程开发上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国际上STEM、STEAM课程的兴起,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号,开展包容性更强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趋势。2017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意图就是打破目前学科课程体系相对封闭、部分内容滞后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局面,用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因此,就区域而言,一方面要推广STEM、STEAM课程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实施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机制,引导学校关注以项目为纽带、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并开展更多的学习项目,“让学生拥有一个可靠的指南针和导航工具,从而能够自信地探索世界”。

二是在课程的实施上把目光投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考察一些学校课程改革,不外乎把重点放在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也就是在选修课上做文章。而事实上,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在必修课上,也就是国家课程上。选修课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放弃学习时间占大头的必修课。因此,“不动必修课、只在选修课上做文章”的现象必须改变,把改革的切入点大胆地放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上。首先,要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再认识、再组合、再创造、再实践,同时根据学校、学科、学生的实际做好学科内的统整,使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里得到最优化的实施,实现由理想课程向实践课程的“软着陆”。其次,要把握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的技术,即做好课程调适、整合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拓展课程外延。最后,要对接校本课程,解决学科专题拓展的教学内容延续性、随意性问题,与课程标准、学生培养目标保持一致。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02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