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重构教学流程

发布时间:2019-01-03 作者:张学新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教师报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培养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新情境的能力和品格。美国提出的通用素养或跨领域核心素养是4C,即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201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4C模型中加入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构建了中国核心素养的5C模型,为中小学改革确立了参照。

对5C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评估,可分解为其它4C在各课程中的实现效果。以历史课为例,4C素养得到落实的表现是针对特定历史事件,学生能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能联系生活,活学活用;能书面和口头顺畅、准确表达观点;能倾听和尊重他人,进行合作探讨。

当前的许多中小学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跟随、模仿,缺乏质疑、交流、合作。创建新型教学法,实现在日常课堂中全面落实5C素养是当前课改的核心。

2014年初,我在复旦大学本科课堂上首次尝试了“对分课堂”教学法。随后三年,该方法迅速在中小学和大学全学科、全学段引发广泛实践。2018年,“对分课堂”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对分课堂”把课堂时间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教师讲授,另一部分留给学生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内化环节是关键,它实现了对讲授和讨论的整合。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对分课堂”设置了独特的“亮考帮”作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称为“亮闪闪”;自己弄懂的疑难问题写出来挑战别人,称为“考考你”;自己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写出来求助同学,称为“帮帮我”。“亮考帮”是对个人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的凝练与反思,为随后的小组讨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架。

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是“对分课堂”的4个要素,课堂按照严格的时间次序,重构了教学流程。讲授引导构成个体学习的基础,个体学习构成小组思维碰撞的基础,小组研讨的成果在师生对话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4个要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个体建构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通过认知冲突培养思维能力,通过交流互动培养沟通、合作能力。

我们主张,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在讨论中质疑别人、为自己辩护,在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能力。“对分课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去选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创新的欲望显著提升,创造性行为显著增多。“对分课堂”全面地贯彻了5C素养目标。在所有课程特别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课中,5C素养的培养能实现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真正认同。

更重要的是,“对分课堂”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

“对分课堂”通过流程重构,把5C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02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