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走向教师队伍建设新路

发布时间:2019-01-23 作者:张意忠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就当前情况看,虽然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有:吸引力挑战——教师职业魅力不强。教师工作复杂、烦琐,要求很高,社会期望值也很高,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还不能与之相匹配,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下降,由此降低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优秀人才一般不会选择当教师。离心力挑战——乡村教师队伍不稳。我国乡村教师队伍流失有加重之势。有的乡村教师想方设法去乡镇或县城学校任教,或通过报考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而脱离教师岗位,转任他职。这种跨行业流动在中西部省份尤其突出。潜在力挑战——师范生生源素质不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师范教育呈现出逐渐式微趋势,师范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师范生素质不高。考生报考师范院校,有的只是因为报考名校无望而迫不得已。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最好的教师,但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当教师。有些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平衡力挑战——城乡教师分布不均。城乡二元结构带来城乡发展不均衡,城市教师的工作环境与条件较好、职业发展机会多、子女教育资源丰富,生存环境优于农村,这些因素促使农村教师流向城区学校,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从教。城乡学校差距导致农村学校进人难、留人难,出现师资结构短缺问题。城乡教师之间不仅数量分布不均,而且水平存在差异。

新时代新征程,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新的思路和举措走向未来之路:

一是增加吸引力,加强教师职业魅力。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各级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要在教师薪酬待遇、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上下大力气,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并落到实处。让教师有尊严,工作有幸福感、成就感和社会荣誉感。要出真招、用实劲,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地位等多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举措,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津贴等政策,建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大省一级责任,加强对财力比较薄弱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是激发潜在力,培养未来优秀教师。教师教育是工作母机,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首先要吸引优质生源。培养教师需要好的“毛坯”,要让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需要吸引优质师范生。让最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从事教师职业,最愿意从事育人工作的人加入到教师大家庭中,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其次要提高培养质量。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源头活水,需要有效对接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按照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总体工作部署,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实施工作,打造新时期卓越教师培养的升级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教师培养质量监测机制,根据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再次是加大支持力度。国家要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国培计划”和教师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办好一批卓越基地,在各类评估中向师范院校倾斜,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是保持平衡力,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要加大中央政府经费投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关键问题。许多地方政府财力薄弱,在保障教师待遇方面能力非常有限,财政压力很大。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乡村教师津补贴所需经费由中央政府统筹,逐步扩大中央政府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所需经费的责任范围,成为经费保障的主体。加强省级统筹,缩小县域财政差距引发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要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在我国乡村地区,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无法形成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难以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我们要利用社会力量返聘有经验的退休教师、教研员驻校指导,为乡村教师提供校本化的专业发展支持;通过“互联网+”构建覆盖乡村学校的交流平台,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指导。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打通农村教育“最后一公里”,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提升整体教师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23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