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代从教书写教育传奇

发布时间:2019-01-23 作者:通讯员 高红广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湖南省汉寿县一中教师熊仲彬一家祖孙四代承前启后从事教育工作,书写了跨世纪的教育传奇。

年近八旬的熊仲彬先生是汉寿县一中的退休教师。他的父亲熊昭伯早年考入湖南岳云中学,与杨开慧、易礼容同班。后因家庭变故,举家搬迁到汉寿县,并于1947年在私立豫章小学担任校长和教师。熊仲彬回忆父亲当年的生活场景说,那时教书异常艰苦,没有工资,就发几斗米作为报酬。全家5口人仅靠父亲熊昭伯一个人支撑,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好在熊昭伯作为当地有名的才子,能写得一手小楷,为了养家,熊昭伯白天教书,晚上还要熬夜书写石印的字帖。家里虽然清贫,但熊昭伯对学生却十分慷慨。一次,一个学生差几块钱学费而面临退学的困境,熊昭伯知道后悄悄地为学生垫上了。战乱时期,熊昭伯选择教育报国,让学生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后来,熊昭伯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挚爱的教育事业中,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他为人师表的一生影响了子孙后代继续选择教师作为终身职业。

令熊仲彬难以忘怀的是1954年自己填报志愿时的情形。当时初中毕业的他正犹豫填报什么志愿,没料到父亲坚定地对他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知道教师清苦,但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你就报师范吧。”于是,1957年熊仲彬从湖南省立四师毕业后,到一所乡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他以校为家,白天上课,晚上就在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1976年,熊仲彬被选拔到汉寿县一中任教,当时学校提倡素质教育,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得益于父亲从小的悉心培养,写得一手毛笔字的熊仲彬有了用武之地。

在熊仲彬看来,教师除了传承知识外,还要有责任、有担当。20世纪80年代初,在汉寿县一中任班主任的他发现学生没有远大抱负,对“红色文化”不感兴趣,于是决定用红色革命人物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他给学生讲述革命家的事迹,让学生给革命家写信,将学生的信一一修改后,再交由学生寄出去。半个月后,收到了第一封回信,那是“红色大姐”帅孟奇从北京寄来的。这封信,让熊仲彬和孩子们欢欣鼓舞。1984年11月27日,帅孟奇这位被党中央认定的“中华百年八大女杰之一”的汉寿籍革命老人从北京回乡,专程来到汉寿县一中会见了熊仲彬和他的学生,并叮嘱孩子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本领。

熊仲彬是个肯钻研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敢于创新。他提出的语文教学法,在班主任工作中推行的“周班长制”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站立讲台近50年的他,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班主任、湖南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这辈子当教师没当够,来世我还要做教师。”退休前,熊仲彬道出的这句话,又续上了后来几代人做教师的情缘。

1977年,正赶上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熊仲彬的小儿子熊因,儿时就崇拜父亲的无所不能,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选择师范院校,考入湖南常德师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地理教师。后来成为熊仲彬儿媳的管子娟,也是在常德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汉寿县西竺山中学(现名为龙阳中学)任语文教师,家里谈得最多的主题就是“教育”。

“我公公那一代的教师主要靠自学领悟教学规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现在班班通电子白板取代了传统的黑板,轻触屏幕,课件、视频、动画瞬间呈现,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了,教学效率大幅提升。”管子娟提起这些年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管子娟说:“普通话、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网络研修、‘名师工程’等,我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一两个。还有国培、省培、县培等,令我们教学教研水平提升很快。”在管子娟的教学生涯中,以前培训总要贴点钱,现在不但费用全部报销,还有出差补助,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不仅如此,做教师的幸福感令管子娟的内心充盈:绩效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一应俱全,县里还设有教育基金奖励优秀教师,扶助贫困师生,让教师人人享有快乐和尊严。

作为一个教育世家,源于家庭的渲染,熊仲彬的孙女熊彧现在也成为了一名免费师范生。熊彧年幼时,经常在爷爷奶奶家玩小老师游戏,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扮演学生,她当小老师。耳濡目染的教师家庭氛围,每年一两次外出旅行见到的爷爷“满天下桃李”,爷爷退休后作为专家来到学校作德育讲座,爷爷让子女成为教师后的那份满足……让熊彧认定“我长大了要成为爷爷那样的好老师”。考上衡阳师范学院的免费师范生后,熊彧作为班干部,有时会打电话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讨教如何处理班级矛盾、提升学习效率等问题。可以预见,这个教育之家将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为新时代的教育续写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汉寿县太子庙镇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23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