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倾听”文字

发布时间:2019-01-29 作者:季海东 来源:中国教师报

偶然看到一张照片,是叠在一起的三个小和尚。第一个小和尚捂着眼,第二个小和尚捂着嘴,第三个小和尚捂着耳朵。这张图片的原始用意应该是与佛学道义有关的,但在我看来,却是很好诠释了学生作文写不好的三个原因:不看、不读、不听。

现在家庭里的电子产品很多,孩子大多沉湎其中,像样的阅读没有,此之谓“不看”。即便是看了几本书,孩子往往流于故事本身的热闹,不走心,此之谓“不读”。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似乎可以通过搜索的方式获得,孩子通过倾听得来直接经验的机会已越来越少,此之谓“不听”。

众所周知,语文在各学科当中的知识比重逐年增加,但是如果孩子不看、不读、不听,势必造成写作障碍。于是,我在班里提出了关于写作的理念:倾听文字的声音,用耳朵阅读,用眼睛写作。

当我们捧着一本书,书上的一个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我们应该与这些方块字交朋友,让这些汉字给我们讲故事,倾听文字的声音。与汉字成为了朋友,接着要丰富头脑,为写作储备素材。过去有一首歌“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就是“用耳朵阅读”的最好诠释。“用眼睛写作”强调的是观察,比如同样一棵树,春夏秋冬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即便是每一天,大自然的样子也不尽相同。

一次,我与班里的学习委员聊天,她说自己家住在六楼,每次回家都要跨过117级台阶。这个数字很具体,说明她刻意数过,记在心里。假设我们要写作文,大家都写回家,其他人大同小异,突然有一个孩子告诉你她家有多少级台阶,是不是很能打动人?

我对学生写作文的字数没有要求。相反,我会限制他们的作文字数。往往一堂作文课结束,学生有一肚子话想说,我偏偏给他们“堵”住。然后,他们怎么办?急于想表达的孩子,势必要把他们想说的话“压缩”,做一个取舍,好的留下来。

除了常规教学,生活中的场景也可以启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秋天,孩子们喜欢捡树叶。我想,既然孩子们喜欢树叶,不妨让他们在树叶上写一首小诗,展示出来。消息一出,孩子们欢呼雀跃,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捡树叶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很高,交上来的诗句令人惊艳。一个孩子写道:“树叶黄了,妈妈说是秋天的风,赶走了绿色。我却不这样认为。一定是善良的大树担心北风寒冷,给大地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就像妈妈爱我,每天把我装扮成一个胖娃娃。”

看着树叶上的这首小诗,我被孩子们天真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他们是那么纯洁,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是等待开发的富矿。从此,我有了一种责任感,我要让这些孩子成为真正思考并幸福着的人。多少年后,在他们的脑海里永远都有一个关于树叶的回忆,而树叶上的每一个汉字与标点符号,都是极富韵律而跳动着的青春音符。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30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