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建设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成为区域优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生长点。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在推动区域品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周密布局,为区域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生为本,构建区域品质课程建设发展新样态。“让童年更像童年,让儿童更像儿童”,这是和平区铁路五校校长于莹在介绍课程建设经验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铁路五校用35年的时间始终坚守一件事——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学校以“减负”为前提,确立了“把素养的种子根植在儿童心中”的课程理念,通过必修选修结合、长短课时并行的策略,拓展了办学空间,提升了教育合力。
几年来,像铁路五校这样的学校在和平区比比皆是,呈现出品质课程建设发展的新样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建构有体系,“大课程意识”逐步确立。如四经一校以“成长教育”为办学理念建立的“博雅课程”体系;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以“素养教育”为目标,将学校课程重新划分为“三块五类”课程体系等。二是课程目标有维度,课程的立体化功能更加凸显。如南京一校创设的“大语文”课程,遵循识字、吟诵、阅读、表达四维并举、相伴而行的原则。三是课程开发有特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每所学校都开发了基于本土文化、学校特色、学生特点、民俗及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课程。
统筹推进,催生学校品质课程建设目标新行动。和平区品质课程建设的新样态,是基于区域课程改革深化推进、对标一流发展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为一项区域顶层设计,我们的主要策略是:
做好整体布局是前提。我们建立了“行政部署、科研牵动、项目推进、联盟发展”的工作格局,将课程建设研究与区域特色学校培育结合在一起,同步启动了和平区“十大本土经验、十项办学特色”的评选工作,引导学校将特色建设的目光聚焦于建设有品质的课程。
强化逻辑推进是关键。由于每所学校的发展基础不同,其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也不一样。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课程变革之路该如何走?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分三个层次引导学校建构品质课程:一是“以点带面”。先找到一个相对的优势点,进而形成优势课程集群,以此带动学校整体样貌的变化,这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二是“以群演绎”。当学校具有了以某个科目或某个课程集群为基础的课程,以“演绎式推进”向纵深发展。三是“全景开发”。当学校的办学理念、主张、方向及目标清晰明了时,就以“大课程意识”在学校文化层面构建“全景课程”。我们研制了和平课程图谱,在做好学校课程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概念化和结构化表达,帮助学校绘制课程建设的实践地图,引导学校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为一体,建立起有逻辑、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
把握生本理念是核心。建设有品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校这片文化场域里获得滋养,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其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明确提出了“让学生站在课程中央”的核心思想,把课程适应学生作为学校课程建构的宗旨,推动学校课程从“教师的课程”向“学生的课程”转变。
多元路径,汇聚学校品质课程建设未来新思考。品质课程新样态的建构体现了一种系统设计、自主构建和整体实施的思路,突出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特别是在课程实施方式上,除常态化实施外,我们也在尝试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如分层走班式、学科整合式、活动主题式、研学旅行式等。在有效监控课时安排、利用长短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下,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实施的目标下,“主题式课程统整+项目化学习体验”是今后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的课程建设重心要放在“融合”上。同时,基于集团化办学的区域布局,为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课程资源“统整+共享”也是未来课程建设的关注点。通过课程的“统整+共享”,一方面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会带来不同学校文化的交流碰撞,让教师、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认同。
《中国教师报》2019年02月27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