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十 本 书

幸有诗书伴流年

发布时间:2019-03-05 作者:王鹏程 来源:中国教师报

1986年秋,我在村小开始读书发蒙,迄今忽忽焉已32年半。其间除了大半年在报社外,32年半都在学校度过——读小学、上初中、上中师、教中学、读硕士、做大学教书匠、读博士、做博后、再做大学教书匠,以教书谋生,以读书为业,以藏书为乐,日日与书为伴,“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不敢想象没有书的日子。30多年来,无论经受挫折困厄,还是兴奋得意,读书是最好的慰藉。书如空气,如饭食,如眼睛不可离——一日不读书,恍然有所失;两日不读书,惶惶兮不安;三日不读书,面目立觉可憎。站在书架前,宛如历数自己的挚友,很难判定哪一个跟自己更亲近。细心盘点,反复掂量,最终挑出人生各个阶段影响最大的十本(套)来,献与同好。

《路遥文集》

1992年秋,我上初一。一个周末,大概是路遥逝世不久,我用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路遥文集》一、二卷。书是借来的,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的精装版,暗黄色硬壳。《人生》一书带给我强烈的震撼,高加林命运的巨大翻转令我不能释怀,尤其是他重新回到村里所遭受的难堪和奚落。我想,倘若我不努力读书考上学,处境甚至比他更糟糕。这三年所面临的人生抉择,用我们校长那俗气的话说——是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分水岭。这时我才深深地理解了上小学时,父亲在我笔记本扉页所题的柳青《创业史》第十五章中的那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也是《人生》的题记。

3年后的秋天,我如愿跳出农门,考入中师。中师重文轻理,课外阅读也有充裕的时间。我读了《平凡的世界》,并节衣缩食买了一套陕西人民出版社的《路遥文集》。我又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路遥的作品,并做了五颜六色的标记和夹注。前些年写关于路遥的文章,重新翻阅,当年阅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对我鼓舞最大的无疑是孙少平,他的坚强和奋斗给了我无限的力量和鼓舞。我觉得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甘于平庸,应该追求高远的东西。我开始自学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这是一个改变我命运的重大抉择。在中师毕业前的一个月,我拿到了大专文凭——我们学校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第一个(当时的自考很难),因而才能分配至中学任教。中师是培养小学教师的,见习和实习时我在小学大概讲过三五节课,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教过小学。

后来因为大学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我又先后两次系统地阅读了路遥的作品。尽管路遥的作品有着明显的问题,比如过于理想化、道德化、迷恋权力、拖沓等,但其充沛的精神魅力和浓郁的道德诗情,当代很少有作品能够企及。路遥是我们那代人——尤其是从农村出来,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青年的“精神灯塔”。他给了我们信心与力量、希望与慰藉、温暖与诗意,给了我们对爱情的纯洁认识,唤起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金蔷薇》

《金蔷薇》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作者结合普希金、莱蒙托夫、蒲宁、契诃夫、托尔斯泰、莫泊桑、雨果、安徒生等人的创作活动,探讨了一系列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问题:作品的构思、观察力的培养、想象的必要性、灵感的由来、细节描写的功能等,是一部总结本人创作经验、纠正自己时代文学偏差、改变时代文学风气的名著。

我最喜欢的是《夜行的驿车》,作者借助安徒生的故事,说明了作家驾驭想象力的重要性,同时也诠释了安徒生艺术生命的悲剧性和伟大性,申述了一种令人感动和沉醉的幸福观念。在我看来,安徒生——这个容貌不美却写出最美童话的男人,他的成就、伟大和诗意,均源自他生命深处浓浓的爱。也正是爱、同情和悲悯,使他成为最伟大的童话作家。

十多年前,我曾用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诵过这篇杰作,学生完全被摄魂夺魄,沉浸其中,久久难以忘怀。至今,他们中仍有人念叨那堂课,想起安徒生乘马车夜行的悲戚的爱情故事。对安徒生内心世界的想象和把握,无人能超越这篇虚构的《夜行的驿车》。

《鲁迅全集》

鲁迅的文章上小学时就开始读,但真正读懂却是在30岁之后。读书是需要人生阅历的,没有阅历,有些书就难以理解。鲁迅的重要和伟大在于:他不仅文起百代之衰,实现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更在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洞察,对中国世道人心的深刻剖析和生动显现。可以说,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鲁迅是绕不过去的第一人。在中国实现真正的现代转型之前,鲁迅不但不会过时,而且愈来愈彰显出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每读鲁迅,都觉得他活在当下,活在现实之中。比如关于改革,他的只言片语就令人悍然惊醒——“曾经阔过的人想复古;正在阔的人想维持现状;未曾阔过的人想革命”。也许,晚年的鲁迅过于幽暗、虚无、绝望甚至褊狭,但他并不狭隘、自私,有着博大的关怀。他去世前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依然带着无限的爱意与暖意,引发我们去反省自己,反省我们所处的世界。

《胡适文集》

胡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五四”以来开风气的学术大家,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文、史、哲等领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历史、客观地看,他的学问执简驭繁,由浅入深,在学术范式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他个人的学术建树。他的伟大在于对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诠释和践行。如果说鲁迅偏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的解构,胡适则侧重于历史、政治、道德与文化的建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适是20世纪中国最具诠释力和建设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与鲁迅二人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新生提供了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持。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实践,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弥加珍贵和稀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内生资源。

胡适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1918年在《易卜生主义》中所言:“自己最重要,别人不足想,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若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记得当初我考研时,领导曾说我:“你别光顾着你的自留地,荒了我的大公田。”所幸的是,我的自留地和大公田都还不错。其实,我们每个人做好分内事,把“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史记》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时代,历史和文学的边界还不是很清楚,历史性和文学性往往兼而具之,但这样完美融合且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也唯有《史记》而已。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史记》如班固所言:“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历史学书写的完美典范;从文学性上看,其通过人物来塑造主题,巧妙处理历史史料的基本真实与局部、细节夸张与虚构的问题,善于描写心理、捕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善于描写场面、渲染气氛,感情充沛、气势雄浑、笔墨朴拙,直接启发并决定了后世的散文与小说创作的面貌与形态。

我读《史记》,除了课本上的篇目,最早熟读的篇目是《郦生陆贾列传》与《刘敬叔孙通列传》。陆贾葬于我们村;刘敬葬于我们邻村,据传为我村女婿。二人墓前均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之碑,刘敬墓前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怀古的“小碑林”。小时候放羊或结伴游玩,常于二人墓地周围。故读《史记》中二人列传,甚觉亲切。尔后通读《史记》数遍,最感喟和珍爱者还属《太史公自序》。这篇千古而下的奇文,让人激励感动无比。

另外,作为一个现代人,要了解古代中国,不可不读《史记》;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我们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处”,也不可不读《史记》。

《战争与和平》

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战争与和平》无疑是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尽管它线索繁多,叙事庞杂,有着令人不堪忍受的与小说叙事看起来脱节的絮絮叨叨的历史议论。托尔斯泰的叙事是拙朴的,据说他常常会改掉一些漂亮的字句,因为生活本来不是这样。他同时又是澄明的,他洞悉心灵的辩证法,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无论是琐碎还是宏大,无论是高尚还是卑鄙,他都能在你毫不觉察的状态下带你潜入沉静或者飞跃深渊——没有一个小说家能够在如此简练朴素的表达中抵达高尚,有若神助般地抵达生活旋涡的中心。他是叙事的天才。安德烈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负伤,仰天倒了下来,高邈的浮云飘逸的苍穹,使得他的生命陷入了沉思,他思考生命、思考战争、思考上帝,宁静而庄严的仰望,将读者也不动声色地带入到他对自己生命的思考中。还有那个天使般的娜塔莎。寥寥几笔,娜塔莎眼神中凝结的热力与生命力,就感染到罗斯托夫家客厅的每个人。皮埃尔经过战争的洗礼之后,浑身散发出伟大的人性光辉。娜塔莎当着玛丽小姐的面这样夸赞他:“他变得干净、整齐、有生气了;好像从浴室里出来的一样,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好像精神上洗过澡一样。”娜塔莎不知道,是自己,才使得皮埃尔“好像精神上洗过澡一样”。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被她无与伦比的美丽与纯洁所震撼、净化,像“精神上洗过澡一样”。这部如海洋般浩瀚的巨著的容量与魅力当然不止上述,打猎、割草、星空、大地……每一个细小的人与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表情,均能纳须弥于芥子,刹那间见千古,带给人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思考。

上中师时曾草草翻过,给我的印象不及《复活》。硕士毕业在大学任教,终于读了进去,被托翁无与伦比的艺术气场裹挟。8年前的暑假,天气溽热,我闷在屋子里又重读了一遍。记得读完时,天已薄暮,楼下孩童奔跑嬉闹,欢快无比。我站在阳台上,眼前浮现出安德烈公爵仰望天宇的场景——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度过此生......

《中国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是著名学者韦政通针对阿德勒的《西方的智慧》(Great Ideas From The Great Books)所提问题的回应。阿德勒根据西方两千多年的思想,对书中所提问题给予了简明扼要的答案。韦政通受此启发,根据中国文化的背景,设计了90个问题(70个与阿氏的相同),在中西对照的视野里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估量中国古代思想的现代价值,思考了一系列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于认清我们文化的优点与短处,选择我们努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参考意义。

我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知之甚少,困惑也多,因而时常翻阅,心中的迷惑多有释然。

韦先生为忙碌的现代人着想,压缩篇幅,并在书尾设有中西智慧对比表。其自谦为简略,实质上是一部闪烁着远见与智慧的极为难得的中西文化比较杰作。

《给青年诗人的信》

里尔克是杰出的德语诗人,也是一个永不疲倦的书简家。他一生写过数万封信,但没有比《给青年诗人的信》更亲切、更美好的。这十封信有首有尾,浑然天成,是一位睿智长者献给青年的人生箴言。青年心里盘伏的重要困惑和问题——艺术、爱情、生活、职业选择、前途,严肃与冷嘲、悲哀与怀疑等,他的建议无不涉及。

我开始工作的前三年,环境逼仄,工资拖欠,生活陷于绝境。里尔克教会了我坚持、坚韧和等待,“挺住意味着一切”,我在困厄中发奋自学,开始考研。中师不开英语课程。我以初中英语的底子开始自学高中和大学英语。一台没有舱门的旧录音机,几十盘磁带,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苦读,离开了至今仍常回梦乡、心有余悸的乡村中学。博士毕业前夕,我又重新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何去何从,惝恍茫然,不禁又翻开了《给青年诗人的信》。书已经被我翻得破旧不堪,内心却回复到了初读时的沉静。毕业后同学风流云散,汲汲于糊口,我又多次将此书推荐给我的一届届学生。

这本十封信组成的小册子,实在是一本广阔无垠的大书,也是一本青年人不可错过的智慧之书。

《思辨录》

王元化是当代罕见的学术大师。他视野开阔、思想深邃、学问渊博、善于思辨,更难得的是,他秉持了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深刻的反思精神。

他是我十分尊崇、反复阅读的几位当代学者之一。硕士时读其《文心雕龙讲疏》,即被他的淹博精深和超人思辨所深深震撼,并做了大量笔记。他从黑格尔那里得到了思维训练,是大陆学界最早正式发难要启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代替“感性—理性”的两段式的学者,对整个学界影响甚大,也对我启迪很大。在我看来,他的思辨具有无坚不摧、扫除一切迷妄的思想力量。

他的学问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考据、翻译等诸多领域,且新见迭出。《思辨录》摘录了王先生60年著述的菁华,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学贯中西、震烁古今的真学问、真思想,一种操守如一、特立卓行的真精神、真性情”。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是著名批评家,也是腹笥丰赡建树卓越的杰出学者。他的文学批评,诚挚恳切、洞察敏锐、见解精辟,既有勇猛精进的批判锐气,亦有充满智慧的理性思辨;既有宏阔深厚的学养,亦有深沉博大的关怀;既有文本上的咬文嚼字和细致剖析,亦有理论上的摧陷廓清、疏通致远。其视野之开阔、学养之深厚、思虑之精纯用力之扎实,当代罕有人匹。

我从事文学批评以来,受其影响甚大,其文字都会一字不落地阅读或重读。他的博雅、会通、周密、深刻、独立,虽非我辈所能企及,但应该是每一个批评家和学者所努力的方向。

《文学因何而伟大》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大师的文学经验为奥援,直面当代文学的弊病和问题,阐述了何为伟大的文学、大师为什么不朽,为我们时代的文学寻找精神支点和经验支持,是一部矫正我们时代畸形文学风气与文学趣味的优秀作品,不可不读。

王鹏程,1979年生于陕西省永寿县。1998年毕业于陕西彬县师范学校,先后任初高中语文教师、报社记者等职。2006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2—2015年在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马尔克斯的忧伤——小说精神与中国气象》。

《路遥文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金蔷薇》

[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

戴骢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适文集》

欧阳哲生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史记》

司马迁 著

韩兆琦 注评

岳麓书社2011年版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

张捷 译

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著

岳麓书社2003年版

《给青年诗人的信》

[奥]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著

冯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思辨录》

王元化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著

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06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