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殷都课改“再出发”

发布时间:2019-03-05 作者: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宏敏 来源:中国教师报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是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曾以“主体多元”教育改革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2016年安阳市进行了新一轮区划调整,殷都区域面积由70平方公里调整为近700平方公里,人口从24万增加到70余万,各级各类学校由15所增加到179所,在职教师由890人增加到4500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由2万人增加到9万人。区域行政规划的调整,对教育形成新的挑战。

深入分析,谋定而后动

殷都教育如何在传承和发展中找到突破口,殷都区教育局局长刘现义提出要对教育有冷静的分析、客观的认识,做好殷都教育的顶层设计。

首先,区域行政规划调整后,一是学校数量增多;二是办学层次增加,由原来的以小学为主变成了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三是学校地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以城市学校为主变成了城市、乡镇、农村、山区等多类型的学校布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用以前经验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推进各项改革,显然是行不通的。

其次,教育发展背景的差异。新殷都区由原殷都区、安阳县和北关区部分区域组成。原殷都教育人“主体多元”理念深入人心;原北关区践行主体性教育思想;原安阳县则倡导“四环节教学法”。这些教育思想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学校都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如何在有效继承和发展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统一、和谐、多元的教育新生态,成为殷都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

再次,聚焦于核心素养,殷都教育的课程、课堂改革如何“再出发”,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是殷都教育需要统筹考虑的重要内容。

学习调研,确定新思路

殷都教育人以问题为导向,开始了大规模的调研和学习活动。经过一次次集中研讨、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外出学习,殷都教育人逐渐厘清发展思路,勾勒出殷都区域课改新蓝图。

一是在全区教育改革指向上,不求“整齐划一”“大而全”,而是在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上下功夫。将国家教育政策、地方人文环境、教师资源相结合,找准学校发展方向,提出“一校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帮助学校找到特色发展路径 ,区教育局勾画了“确定优势项目——沉淀特色项目——形成特色学校——汇聚成为品牌”的路线图,要求各乡镇、各学校建立台账,形成方案,有序实施,迅速打开发展局面。

二是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不强调模式、理念,而是确立了以文化为引领的发展路径。许多学校从文化建设的高度规划和引领学校发展,让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到学校文化主题的提炼中,共同找到学校的“魂”。在确立了学校的文化体系后,再确定学校课程、课堂、管理、家教、活动等内容和目标,使学校的发展在精神和内涵上融为一体,做到学校精神与实践的统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在课程改革内容上,不强调学校要开发某种课程,而是提出了“素养本位课程”理念。“素养本位课程”既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又强调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学校以此为标准和原则,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对学校课题进行深度开发。

四是在教学改革的侧重上,不强调课堂的模式、课程的开发,而是确立了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改革目标。通过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在教师专业发展上,除了传统的培训外,殷都区更注重团队的作用。名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跨乡联片教研组……成为区级教研活动最活跃的组织;在学校内,教师组成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点,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

生态渐成,百花终齐放

在新区域课改理念和方案的推动下,殷都大地掀起了教育改革的高潮。都里镇地处太行山区,山清水秀,同时也是革命老区。都里镇中心校在分析了地理环境和本土资源后,找到了自己的“根”,提出了打造“红”“绿”区域教育品牌的思路,得到师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同;洪河屯乡是农业大乡,他们从农业中找到与教育的联系,提出了“教育似农业,学校即土壤”的品牌建设方向……截至2018年底,每个乡镇中心校都找到了自己的品牌建设思路,并不断细化、优化。

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学校一改过去追求“高、大、上”的思路,更注重当前教育形势发展和自己的现实基础,提出的文化理念更符合自身特点:洹滨小学根据教师责任心强的特点,提出了“做自己的主人”,开始了小主人文化建设;实验小学长期坚持进行科学教育,把科学教育提升到文化高度,提出了“我发现”文化……

不到两年时间,殷都区域课改的初步框架已经搭建完成,殷都课改“升级版”在指明了区域教育发展方向的同时,也重塑了殷都教育人的信心。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06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