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19-03-05 作者: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颖惠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教育内容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内容就是课程。课程改革仍然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向未来,课程需要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区域推进课程改革,需要通过“四个突出”聚焦课程育人价值,让课程改革走向更为综合、更为广泛、更为灵活的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课程的“学科育人”价值。目前,我国高中课程标准已经完成了修订工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启动新一轮修订工作。学科课程标准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科课程建设必须围绕培养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展开,构建内容丰富、生动鲜活、优质多元、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建设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更要关注学科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过程方法、学科情感态度等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就需要在秉承学科教学体系不变的宗旨下,增加更多学科育人内容,充分研究立德树人的政策方向,选择更多结合学科内容的育人案例,突出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学科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基础教育而言,学科教育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就是认知能力,即学习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更加关注学习品质、学业成绩、学习成本和学习效率等相关问题。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育始终要把学习品质和学习质量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高度关注学习方式变革和深度学习等问题,培养一批热爱学习、具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优秀学生。

二是突出课程的“文化育人”价值。按照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已经在政策研究和实践推进层面形成了广泛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文化认知与技能教育,更多的是文化美德培育与文化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这意味着基础教育原有的学科课程思想基础、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系将发生根本变化,需要增加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是突出课程的“实践育人”价值。从2001年开始的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首次提出了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过16年的发展,2017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根据学习内容和方式,综合实践活动重新整合为“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四大板块,并将党团活动、博物馆参观等也纳入其中。旨在培养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课程发展具有综合化、活动化、实践性、开放性、选择性等特点,立德树人更要重视实践育人,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的思想是要在学科教学中重视情境创设,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学科学习与社会体验、课程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利用学校周边的文化、科技、自然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走向实践、走向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及服务国家的责任担当。

四是突出课程的“协同育人”价值。协同育人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以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建立指向立德树人的全社会育人体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受到家庭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家长对教育期望值、家庭投入、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协同育人要求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与义务。

当前基础教育协同育人还存在不系统、不规范、不科学、定位失范等问题。教育要形成育人合力,就需要共同的教育价值认同,比如对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教育基本理念的高度认同,以便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正确把握家校社合作育人的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发挥引导作用。教育系统要最大限度调动行政、教科研部门的协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导家庭和社会以学生发展为本,聚焦核心素养,共同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较强学习能力、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06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