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山东省荣成市朱口完小教师姜玢第一次以成员身份参加“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的活动,刚到活动现场,天空便飘起了雪花。从冰天雪地里走进活动场地,见到前辈老师们,姜玢立即感受到“这真是个温暖的集体”。此时,参加活动的荣成市第24中学教师孙冬霞,正迫不及待地把团队周年庆的胸章拿出来,拍下一张张照片……
一个成立才一年的教师成长团队,还很年轻;对于许多团队成员来讲,为等待这束光,已经准备了许多年——包括发起人杨雪梅,她用了16年的时间才在挣扎中找寻到一个方向,从“一个人的突围”带动了“一群人的成长”。
一个人的突围
2017年9月,一场关于教师“专业阅读与写作”的主题讲座,让杨雪梅突然在荣成的教育圈内声名鹊起。在大家看来,这个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用一支笔做支撑跳出了那闭塞狭促的环境。
这一跳,用了16年。
1999年,中师毕业的杨雪梅到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这个消息掀起了轩然大波。父母担心她与特殊儿童无法交流,邻居也议论纷纷。“至少学校还在市区,可以想办法慢慢往外调动呀!”曾经的班主任这样宽慰她……但那时的杨雪梅年轻气盛,总以为凭着拼不完的精力和体力,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做得好。
可杨雪梅发现,经年累月的陪伴,孩子们依然辨不出10个数、写不成几个字,她不知道这样的坚守意义何在,日复一日困在教室里、校园里的单调生活,早就磨光了最初的热情。邻近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只有一所,杨雪梅连与外校教师切磋的机会都没有,自己的教育圈与别人完全格格不入,这种失望真无法言表。
“在特校班主任的岗位上,你的教育追求是什么?”一次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威海市教研中心的领导把目光投向了杨雪梅。“当然是陪伴孩子成长呀!”杨雪梅毫不犹豫地说。“你用什么来陪伴呢?”杨雪梅不由一怔,这个问题她从来没有考虑过。特师毕业后,总以为有坚持与守望、有爱心与耐心就足以支撑自己前行了,可真的够了吗?见杨雪梅陷入沉思,领导鼓励她说:“要想源源不断给别人水,就得想方设法先去挖一口井,成长自己与成长学生是同样重要的!”
“对,用我的成长来陪伴学生成长!”杨雪梅突然明白了。但是成长的路要怎么走,却是一个难题。
“教师如果失去阅读,就只能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成为井底之蛙”“写作,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抚慰和成长”“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收获和成长就会在缓慢的积淀中越来越高”。2016年初,杨雪梅遇到了民间教师团队“叙事者”发起人王维审,他不断在教育实践中“种植”故事,并带领团队在书写中不断丰盈教育人生。在“叙事者”的召唤下,杨雪梅也很想试试,当倾尽全力后自己会站在哪里。就这样,杨雪梅开启了以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流为基本常态的教育行走。
为了更好地了解特殊儿童,杨雪梅开始试着啃读心理学专著。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世界里穿行,在那些身体缺陷儿童的案例中,杨雪梅似乎看到了自己班里孩子的影子。
“老师,我喜欢你!”走廊里,杨雪梅步履匆匆,身后一只手却扯住了她的衣角。一怔间,小小的臂膀已从身后将她抱住,“老师,我现在可以很快地自己穿衣服了!”糯糯的软语中,散发着几分得意与自豪。这是杨雪梅班上一个自卑得近乎怯弱的小男孩,他的拥抱来自一次等待。
“快点,连衣服也不会穿,跟上队伍!”楼梯上,在体育老师的疾声催促中,一个孩子手忙脚乱地跑过来。
“小家伙,慢点儿,先站在这儿把扣子扣好了再下去!”孩子的窘迫被杨雪梅撞个正着,她对体育老师解释道:“看起来孩子需要多一点时间,我在这里等一等吧,一会儿我把他送去操场!”
“杨老师在这里等你,需要我帮忙吗?”小家伙怯怯地摇了摇头,边吃力地把衣服捋齐整,边不太流畅地表述着:“自己会穿的,我慢。”忙活了好半天,孩子终于吃力地把一个纽扣从扣眼里掏了出来,并兴奋地说:“老师,你看,我会的!”“是呀,慢慢来,会越来越熟练的,我愿意等你。”
在阅读中,杨雪梅有多少次被晦涩的文字及陌生的专业词汇挡在书外。每当此时,她会静下心来一次次从头翻阅,反复品味,并及时誊抄整理,帮助自己走出当下的逼仄……再次面对孩子成长时,杨雪梅已经懂得要多去看看成长背后的另一面。
从“追光者”到“发光者”
2016年底,当杨雪梅盘点即将过去的一年时,她被自己吓到了:10个月,她在各类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近70篇,还以特约记者的身份参与了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教育戏剧论坛的报道工作。这是在过去16年的教育生活中不敢想象的。
在开始读写的两年半时间里,杨雪梅发表的文章已经有200多篇,杂志封面人物、特约记者、专栏策划、专题讲座等许多做梦都不曾想过的机会纷沓而至,个人专著也即将出版。在努力向前走的路上,杨雪梅不仅找回了迷失的自己,还发现了一个未知的自己。
2017年暑假,已在教师读写圈小有名气的杨雪梅应邀前往厦门几所学校交流、讲座。她将与厦门教师交流的感触发到朋友圈,很快便被荣成市教研中心主任冯妮关注到。而此时,教研中心的负责人正带领荣成市大批教师在大连进行培训,他们不禁感慨道:“我们每年花那么多钱带教师们出远门培训,却没想到咱荣成还有教师在外面给别人讲课,这不是资源浪费吗?”
尽管身在外地,冯妮还是迅速联系杨雪梅,让她把讲座的稿件发给自己看一看。这让杨雪梅始料未及,她在返回荣成的路途中将讲座课件梳理了一遍,很快发给冯妮。
对于教师培训,荣成市政府不可谓不重视,近两年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0万元用于加强教师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足,部分教师为了学分而学习,学习动力不足。教研中心从杨雪梅的成长中得到启发,决定发挥她的“样本”作用,并鼓励她从“追光者”向“发光者”转变,进而促进其他教师由被动向主动发展转变,让更多教师活出生命应有的状态。
2017年10月,荣成市教研中心邀请杨雪梅在全市开展中小学青年教师“读书与写作”指导培训,会上要求各学校充分发动,每校申报一人参加“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2018年1月,荣成市举行了以读书与写作为主题的第一期教育大讲堂活动,市教研中心又进行了一轮发动,部分教师自主申请加入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部分不能完成自我成长任务的成员自动淘汰,共同体核心成员确定为48人。这标志着荣成市读书与写作共同体正式构建。
迷恋他人成长
帕克·帕尔默认为,作为教师成长外因的共同体并不是随意存在的,而是基于教师个人的主动选择建立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将团队的成长理念确定为:以自身为光,影响他人成长。要求每位团队成员以自身的成长影响本校教师的成长。规划共同体成员的成长策略为线上共读共写,线下专业研讨。共同体内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申报在共同体内的任务,成立了四个部门:发展项目部、阅读项目部、写作项目部、推广项目部。成员之间彼此的合作、互助、共享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力”补给。每一次线下活动,团队都会设置“心语交流”环节,帮助教师从他人身上借力补己,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彼此点燃”,当一个团队整体有了强力的精神黏合剂,个体也因此能量十足。
一次讲座前,来自市直学校的教师李晓园联系到杨雪梅:“杨老师,我很想听您的讲座,但是这样的活动名额有限,我是个美术老师,没有参与的机会,能不能也让我旁听?”是啊,与李晓园一样的小学科教师呢?那些偏远的乡村教师呢?
就这样,团队的“领读下乡”活动很快开展起来:面向乡村教师,同时也欢迎家长和学生参与。荣成市人和完小教师连小娟就是因活动受到感染而坚定行动起来的教师代表。她说,身处乡村20年,一直盼着成长,却没想到最美好的成长就是用阅读和写作让自己成长,进而影响学生。
一位乡村学校校长高兴地告诉杨雪梅:以前老师们没有阅读习惯,自从参加了“领读下乡”活动,虽然不能坚持每天读书,但至少在办公室里,闲聊的少了,翻书的多了。期末想给老师们发点奖励,大家众口一词:买书!
为了响应荣成市政府的号召,让更多的人参与读书,“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走向公益,2018年5月“荣成教育领读者”志愿团队成立。目前,团队已经组织了11次大型志愿服务活动,1000多名教师在活动中受益。志愿者走进城市书房,整理适合孩子、家长阅读的书目,面向全市学生及家长群体推广,近4000个家庭参与其中。
在“走进家庭·引领共读”活动中,杨雪梅被家长们深深地震撼着:100多个家庭的集聚,现场却没有一点骚乱,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安静地听着,认真地记着;在“走进社区·好书导读”活动中,一个初二女生急匆匆追着杨雪梅签名,她说以前除了啃课本就是追星,听了“杨老师的故事”才知道,一个读书的人本身就是一颗星,她也要开始阅读,让自己自带光芒。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荣成市近6000名教师发表的教育文章数量为179篇,2018年前10个月,“荣成雪梅读书写作团队”50余人发表的文章数量已超过200篇。听到这样的数字对比,有许多人羡慕地说,“收获这么多篇文章,你们赚大了”!杨雪梅与团队教师们相视一笑,没有过多言语。“在内心里我们都明白,自己最大的赚头不是发表文章,而是在多数人都习惯于原地踏步时,我们早已在成长的路上一往无前。”杨雪梅说。
“迷恋他人成长”,杨雪梅很喜欢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的这句话。她说:“在这片绽满绿意的教育成长之地,我愿意将自己变成一束光,用成长陪伴着成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13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