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每周推荐

爱因斯坦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9-03-26 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 来源:中国教师报

随看随想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辞世。2007年,爱因斯坦全部文稿整理面世翌年,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1952—)的《爱因斯坦传》(一译《爱因斯坦:生活和宇宙》)出版。爱因斯坦传记众多;就扎实和生动,就可读性而言,这可能是其中最好的一种。

选文在该书“尾声”中。这里,充满着传记作者对爱因斯坦的理解和敬爱。好奇、自由、敬畏、谦卑……这些熠熠生辉的语词,从爱因斯坦的生命历程中迸发出来,于我们有永恒的意义。自由,思想的自由,独立于权威和社会偏见之限制的自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尤当三复斯言。

艾萨克森曾任《时代》周刊总编,他的《富兰克林传》《史蒂夫·乔布斯传》等也享有盛誉。(任余)

爱因斯坦本人对其思想成就最常给出的解释是他的好奇心。正如他在临终时所说:“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极为好奇罢了。”小时候,他经常纳闷罗盘针为何会指向北。我们大多数人也能回忆起看到罗盘针摇摆到位的样子,但很少有人会去充满热情地研究磁场如何工作,它传播有多快,如何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等问题。

追赶一束光会是什么样子?假如我们像甲虫爬过弯曲的树叶一样穿过弯曲的空间,我们如何能够发觉这一点?说两个事件同时发生是什么意思?就爱因斯坦而言,好奇心不仅来自于追问神秘现象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来自于一种孩子般的惊异感,这种感觉促使他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质疑,对“普通成年人懒得考虑的”那些概念提出质疑。

他可以从司空见惯的事实中得出别人注意不到的洞见,例如自牛顿以来,科学家们都知道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但爱因斯坦看到,这意味着引力与加速之间存在着一种等效,可以用来对宇宙做出解释。

爱因斯坦的一个信念是,大自然没有多余的属性。因此,好奇心必定是有用途的。在爱因斯坦看来,好奇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创造了可以进行质疑的心灵,使得我们可以欣赏宇宙,他将这等同于宗教情感。“好奇心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他曾经说,“当一个人沉思永恒、生命、世界的精妙结构等奥秘时,只能感到敬畏。”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爱因斯坦邀请诗人圣-琼·佩斯到普林斯顿访问,想看看诗人是怎样工作的。“诗的观念如何形成?”爱因斯坦问。佩斯谈到了直觉和想象的作用。“研究科学的人也是如此,”爱因斯坦愉快地应和,“那时眼前会忽然一亮,如狂喜一般。尽管到了后来,理智会对直觉进行分析,实验会证实或否证直觉。但在一开始,想象力的确有很大的跃升。”爱因斯坦的思想中有一种美学标准和美感。他感到,简单性是美的一个要素。他很像是一位在花坛除草的园丁。“我认为使爱因斯坦取得诸多成就的首先是一种道德品质,”物理学家李·斯莫林说,“他远比他的大多数同行更关注,物理学定律必须融贯一致地解释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爱因斯坦向往统一的本能深深扎根于他的个性,同时也反映在他的政治见解中。他不仅在科学中寻求一种能够支配整个宇宙的统一理论,在政治中也同样寻求能够支配这个星球的统一理论,希望通过一种基于普遍原理的世界联邦制来克服不加限制的国家主义所导致的无政府状态。

在他的个性中,也许最重要的是不愿意服从权威。这种态度可见于他在生命行将结束之时为新版的伽利略著作所写的一篇序言中。他说:“我在伽利略著作中所认识到的主题是,充满激情地反抗任何种类的基于权威的教条。”

这种不服从不仅使他对普鲁士军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列队行进厌恶至极,也造就了他的一种政治信条。他痛恨对自由思想一切形式的专制,无论是纳粹主义、斯大林主义还是麦卡锡主义。

爱因斯坦的基本信条是,自由是创造性的源泉。“科学的发展以及精神的创造性活动都要求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在于,思想独立于权威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他认为,培养这种自由应当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教育的使命。

爱因斯坦的观点可以用一套简单的规则来说明。创造性要求我们不愿墨守成规。这便要求培养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而这又反过来要求有一种“宽容精神”。支持宽容即为谦卑,即相信没有人有权将思想和信念强加于他人。

世界上出现过许多特立独行的天才。爱因斯坦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的思想和灵魂为这种谦卑所调节。他既可以在其孤独的旅程中镇定自若地充满自信,也会对大自然美妙的作品感到敬畏。“宇宙定律中显示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远远超越于人的精神,在它面前,力量有限的我们必定会感到谦卑,”他说,“在这个意义上,对科学的追求导向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宗教感情。”

在某些人看来,奇迹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而在爱因斯坦看来,正是奇迹的不在场印证了上帝的眷顾。宇宙能够为我们所理解,并且服从着定律,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敬畏。这是“在万物的和谐中显现自身的上帝”的首要性质。

他认为这种敬畏感,这种宇宙宗教,是一切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正是这种东西时时刻刻激励着他。他说:“当我判断一种理论时,我会问自己,如果我是上帝,我是否会以这种方式安排世界。”正因为此,信心和敬畏才在他那里美妙地交织在一起。

他是一个深切关怀人类的孤独者,一个充满敬畏的反叛者。就这样,一个富于想象、特立独行的专利员读解了造物主的心灵,揭开了原子和宇宙的奥秘。

(选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张卜天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