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原本就是一个极有想象空间、想象张力的话题。“一班一世界”主题下的班级文化环境创设,颇有新意和深意。
显然,“一班一世界”是“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天堂”的演绎与转化。其实,这样的演绎与转化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小空间、大世界。小空间之所以是大世界,是因为时间进入了空间,于是空间有了意义,此意义是文化的意义,即人创造的意义。不难理解,文化可以创造世界,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一班一世界”的主人是学生,还有教师。
“一班一世界”,让班级成为一个偌大的世界,必须让文化占领班级,让班级拥有文化,让人成为班级的主导和主体。
这应该是一个生活的世界。班级里发生的一切,都具有浓郁的生活味。班级里的学习是一种生活,人际交往是一种生活,值日劳动是一种生活,文娱活动是一种生活……当班级里的一切都回归生活的时候,学生才真正会呈现出生命的状态,鲜活、丰富、蓬勃,而且显现出审美意义,培塑学生的美学品格。
这应该是一个儿童的世界。班级里当然有儿童,但是有儿童并不意味着有一个儿童的世界。原因有两个,一是儿童被遮蔽了,儿童不见了;二是儿童被异化了,儿童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班级真正成为儿童的世界,必须让儿童从班级里站立起来,而且要站立在班级的正中央。班级儿童世界的建构与建设是个大问题。
这应该是一个由班级通向自然、社会的世界,通向“大世界”的世界。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扇窗户,是一扇大门,也是一个支点,可以瞭望世界,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与人类文明对话,在对话中认知、尊重、接纳、互动。这样,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无论是生活的世界,还是儿童的世界,还是一个通向人类的大世界,“一班一世界”归根到底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可以定义发展,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班级发展的过程,一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就让我们向自由迈进一步。向自由迈进,正是向最高境界迈进。
“一班一世界”的含义不止于此,它不仅在于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而且还在于“一班”的“一世界”。它还意味着世界的差异性,追求班级文化的个性,即这班的世界与那班的世界是不同的。这也不难理解,克服千校一面的状况,也必须克服千班一面的现象;克服教育的同质化,也必须克服班级文化的同质化。个性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甚至可以说,个性本身意味着创造性。若此,“一班一世界”是多么多姿多彩的灿烂世界啊;若此,班级文化不同的美丽侧面就会生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
文化之所以造就“一班一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是环境文化。环境与人的关联性特别密切。马克思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环境可以创造人,人也可以创造环境。“一班一世界”的文化建设聚焦环境文化建设正是基于马克思的思想与理念。
如果我们对马克思的观点讨论再深入一些,那就是,“文化以很多不为人知的方式把人们联系起来,但文化对人们的控制只是通过习惯模式实现的。人创造出文化并不是用来窒息自己,而是要把文化作为一种介质,以便在其中生活、运动、呼吸、发展……”(《课程文化》,帕梅拉·博洛廷·约瑟夫)。班级的环境文化,久而久之,让班级里的人——学生、教师都会形成独特的习惯模式,这样的习惯模式塑造着班级的“性格”与风格。到了这一层面,“一班一世界”的意蕴就真正生成了。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0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