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一个普通的下午说起……那天是周五,最后一节自习课,分针已经走到了距离下课不足两分钟的时间点,班长也已经把所有住校生的手机发还。
这时,一个学生很自然地拿出手机摆弄。当时我正坐在讲台上,从我的角度看过去,这个学生似乎在玩手机。观察了约一分钟,我高声质问这个学生:“你在干什么?”他显然被我吓到了,解释说自己只是开机,而且以为这个时间点是可以拿出手机的。我继续质问他是不是在玩手机,他坚持说自己没玩。在我的不断质问下,他的情绪也上来了,甩出一句“你要收手机就尽管拿去好了”。
我顿了一下,感觉气氛有些尴尬。此时收手机估计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因为学生的内心肯定是抗拒的。于是,我选择把他带到办公室继续教育。
首先,我问他拿出手机这个行为对不对。他说了一堆理由,最后承认自己确实做错了,所以他愿意把手机给我,但他再一次强调自己没有玩手机。既然他这么坚持,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也的确没有充足的理由说他在玩。所以,我选择了相信他。
适时、恰当的信任真的能马上卸下一个人内心的负担。在说出“相信你”这三个字后,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放松和配合。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问他:“老师刚才也有点着急,但老师问你的时候,你的表现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是的,我太冲动了,对不起老师”……
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比我直接指出他的错误要好很多。
如果只是到这里,学生至多也就认识到晚一点拿出手机、尽量不冲动,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可以说,此时只是技术层面的教育,还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于是,我又加了一些话,包括我对他的喜爱、器重和付出,尤其之前我是怎么背负压力维护他的,许许多多的压力、委屈、付出倾泻而出。我努力保持平静,但他却不平静了。他蓦地走上前,抱住了坐在位置上的我,这个拥抱让我感到温暖如春。
他嘴上说着“对不起”,手拍着我的背表示安慰。离开时还拉着我的手,重复着那句“对不起”。
到这一步,我想我是真正走进了他的内心。他以后不仅不会在不合适的时候拿出手机,其他方面肯定也会表现得更好。只要是我说的,他应该都会比以前更加认真听吧?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数都懂大道理,规则也基本明白,他们往往只是缺少一些自制力。这一方面当然是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另一方面还是缺少自制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应该给他们自制的理由与动力,激发他们内心向上向善的力量。
怎样激发呢?那一定是情的触发,仅靠讲道理是不行的。当然,并不是说只要你用情,学生就会领情。首先,我们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包括我们的为人和处事方式等;其次,要让他们认识到大家是一体的,你是真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的。许多教师潜意识或无意识地会把学生摆在自己的对立面,“现在的学生啊,就是爱……”“这群学生呐,真的是……”当我们给学生贴一些负面的标签,习惯性地把他们推得远远的,学生自然也就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设想一下,对于自己的孩子,你会动不动就这么说他们吗?师生一场,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这场缘分,发现他们,了解他们,然后帮助他们一起攻克学习和人生的难题吗?
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爱。你真的爱他们,而且是有方法的爱,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到,他们也一定会回应你的。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7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