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家影像

余佩皋:爱国爱群,至死不衰

发布时间:2019-04-23 作者:杨 阳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余佩皋(1888-1934),著名爱国侨领、教育家,广西桂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新加坡南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创办《前驱日报》。

1888年6月15日,在姑苏城有名的书香门第余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人们知道的是,她名敬,以字行,是余宏淦的女儿、余天遂的族妹。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处于吴侬软语之地的余家,会养出一位性情刚烈、举止洒脱的女中丈夫。

余佩皋自幼便与众不同,她少年时就离开闺阁,于苏州振吴女校读书学习。一入校门,余佩皋便解开缠足布,扔掉“三寸弓鞋”,成为少有的进步女学生。与思想上的开放相对应的是她学习上勤奋用功,而且很快就因成绩优异再次引起众人瞩目。20岁时,胆大的余佩皋只身赴京求学,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即今北京师范大学),并在4年后顺利毕业。毕业第二年,恰逢辛亥革命爆发,面对历史的滚滚洪流,她选择了南下办学,开启了从教办学的一生波澜。

因为幼年和少年的经历,余佩皋立志为女子教育服务。于是,她与同班好友周芜君一起,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西南边陲贫困艰苦的广西,探索“提高女子教育、振兴女权”的道路。在风雨飘摇的战争时代,余佩皋受聘就任广西桂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教导女生读书识字,爱国明理。

后因时局变动,余佩皋、周芜君二人离开了广西,不惧辛劳于1915年南渡东南亚婆罗洲,开创了华侨教育事业。当时的婆罗洲,环境并不比广西好多少。当地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由于战乱,环境并不安全,百姓生活贫困而艰苦。这种情况下,文化不振、教育不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余、周二人却不辞辛苦,深入偏远山区招生办学,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余佩皋还担任了山口洋中华学校校长。从华侨教育普及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余佩皋离开婆罗洲,于次年来到了新加坡。

在余佩皋看来,新加坡是华侨爱国活动的中心,是进步青年求同存异的聚集点,这里革命气氛高涨,有较好的创业环境,更适合自己办学。果然,她在这里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庄希泉,并共同创办了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开启了南洋女子教育的新局面。而这所学校就是后世著名的南洋女中的前身。余佩皋任校长,庄希泉任董事长,着重培养华侨学校师资,很快便闻名南洋。这样的成就当然离不开余、庄的倾心办学,离不开女子师范全体师生员工的通力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余、庄二人为了提倡国语,精心挑选教材,还从国内聘请进步教师,并取得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赞助。在他们的努力下,南洋女子师范为新加坡华侨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遗憾的是,华侨教育很快受到了当地总督的阻挠。1920年,余佩皋受“华侨学务维持处”推选,肩负300多所华侨学校师生的重托,为争取“享有共办教育、学习华文的权利”,只身回国呼吁各界支持。结果,历时一年三个月的请愿失败了。但是,余佩皋在愤慨中并未气馁,她决心在自己国土上继续办学。在爱国侨胞的支持下,余佩皋于1922年5月1日开办了厦门厦南女学,后改名为“厦南女子中学”(简称厦南女中)并附设小学。

总结之前的从教经验,余佩皋把厦南女学办得生气十足。她与教师同心同德,以爱国为宗旨,把教育与救国相结合,提倡自由、科学、反帝、反封建。她抱着为中华民族争光、为海外侨胞争气、为广大女子争荣的期望,开展歌舞、戏剧等演出活动,还推广普通话和爱国教育。虽然厦南女学在开办过程中遭到社会上一部分顽固势力的反对,但余佩皋带领女学教师巧妙引导,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取得许多学生家庭的支持。在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余佩皋还和丈夫一起参加了周恩来派人组织的党部互动,并担任执行委员。她的声名远扬,被人称为“厦南女学校长余佩皋君”。

此后,不论明枪暗箭,还是艰难险阻,余佩皋都无所畏惧。她奔走于菲律宾和我国厦门、上海等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秘密革命活动,兴办教育。1934年,余佩皋罹患不明疾病,临终前她嘱咐丈夫庄希泉和胞弟余寿浩,将遗体捐献给医院,使医学界能有新发现,以便造福人群。余佩皋逝世后,我国上海、厦门、广西和新加坡等都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人们称颂她“爱国爱群,至死不衰”。

(作者系北京市敬德书院)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24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