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转型的力量”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19-05-21 作者:本报记者 崔斌斌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大早,正是教师持证入场的高峰期,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近千人的报告厅很快就座无虚席,据说还有不少未报名想来参会的人员被拒之门外。

“这样的场景,也许在明星演唱会的现场不足为怪,但发生在学术研讨的现场就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忠玲的这段感慨折射出此次活动的巨大魅力和火爆程度。

5月11日-12日,由中国教师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中心承办的“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在南阳一中举行。除了南阳当地教师,还吸引了河南其他地区、内蒙古、宁夏、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共计千余名教师参会。

让倾听润泽生命,让表达促进学习,让等待温暖课堂。此次活动聚焦“课堂转型的力量”,关注“学习共同体”课堂建设。与会专家以专题报告、现场教学、沙龙对话等形式,共话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新现象、新问题。

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雷振海,南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南阳一中校长杨文普,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焦松涛等出席活动。

活动聚焦“课堂转型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哪里来?来自各地的专家给予了解答。

“基于对3000多节课、5000多名学生的个案观察,我们研发了课堂观察的新方法——基于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的课堂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结合这一方法,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陈静静还总结了深度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学生充分的心理安全,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学习时间比较充分,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的人际支持。

“课堂观察应该从‘观摩-评价’走向‘观察-反思’。”为什么这样做?学习共同体研究院执行院长谈杨解释说,“这样就能从‘相互竞争各自的看法和思考方式、无限放大缺点’转向‘支持授课者成长,透过具体学习事实讨论,促进参加者自我成长’,从‘不平等、互相指责,基于资历、职级的支配关系’转向‘互相学习、相互倾听、平等交流的润泽关系’,最终寻找到教师的幸福感。”

在林忠玲看来,课堂教学的变革趋势是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生命、从关注如何教走向关注如何学、从灌输中心走向对话中心。“说起课堂教学的问题,都把矛头指向教师,从来没想到要做点什么来支持他们,有怎样的管,就有怎样的教,就有怎样的学。如果教学管理方式不变,课堂变革就会遭遇来自惰性组织、惯性思维的阻碍。”林忠玲说。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秦亮曾走访美国几十所中小学校,介绍了这些学校的情况和特色后,他总结道:“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不是教给学生一种特定的策略或工具,而是教给他们一种思考过程或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所学内容,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课改转型的力量”主题沙龙环节,专家们不仅互相探讨,还当场为与会者答疑解惑,进一步厘清了课改思路,激发了教师课改的内在动力。

12日上午,特级教师张宏伟、厦门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潘品瑛、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化学教师秦亮、上海建平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程春雨等4位名师的课堂展示引领,让与会者耳目一新,感受到了课堂正在由“教授的场所”切换为“学习的场所”,正在完成一种“学教翻转”。

“我们通常觉得不缺理念,只是需要方法,这次活动让我们看见了真正接地气的理念和真正能拿得走的方法。”活动结束后,有教师这样说。“‘课改中国行’举办到哪里,我就要追随到哪里。感谢中国教师报一直在做一线教师的贴心人。”还有教师这样说。

“课改中国行”公益活动发起于2011年7月,8年来,由中国教师报编辑记者、课改专家和教师志愿者组成的课改宣讲团,先后深入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多个市县区,围绕立德树人、新课程改革,宣讲新课改理念,传播新课改方法。每到一地,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以“送理念、送方法、送图书”等方式为当地一线教师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今已积淀形成三大特点:秉持公益情怀、践行田野精神、坚持长期主义。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22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