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家影像

曹靖华: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发布时间:2019-11-27 作者:赵成昌 来源:中国教师报

曹靖华(1897-1987),北京大学教授,现代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获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曾授予友谊勋章。曾任《世界文学》主编,代表作《曹靖华译著文集》《曹靖华散文选》。

曹靖华生于河南乡村,自幼受父母影响很大。父亲是晚清秀才,也是一位立志于山区教育事业的启蒙教育家。

1903年春,父亲受聘到直隶分州朱阳关义学教书,把7岁的靖华放在族伯的私塾中读书。不到两个月,曹靖华竟把一本《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父亲很高兴,和蔼地问他:“人之初的‘人’字你知道怎么写?是什么意思?”曹靖华瞪着眼答不出来。父亲一边提笔写“人”字,一边说:“人分好人坏人,要当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写人字要迈开两脚才能站得稳、走得远;要顶天立地、不偏不倚,才是个真正的人。若写得歪斜不正,就成了邪曲小人和坏人。读书光死记硬背不行,还要懂得意思。”这件事在曹靖华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极深的印记。

从此,曹靖华不论求学还是教书、写作,都富有独立人格和先进思想。辛亥革命后,他入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该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废除讲经,设国文、数学、历史、博物等课程。曹靖华率先用白话文作文,并使用标点符号,深受当时校长的赞扬。

1921年,曹靖华到上海渔阳里外语学社学习俄语,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在那里认识了瞿秋白,两人后来成为挚友。年底回国,曹靖华到北大旁听鲁迅讲的《小说史》,又接触了鲁迅,并常向已回国的瞿秋白请教。瞿秋白说“中国的文艺田园太贫瘠了”,鼓励曹靖华做一名引水运肥的“农夫”。自此,曹靖华开始翻译大量苏联文学作品,以影响和教育国民。鲁迅兴奋地称之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同时,曹靖华也把鲁迅的作品翻译成俄文,向苏联人民介绍和宣传。

曹靖华是中国俄语教育的先驱和大师,这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大革命失败后,曹靖华携夫人再次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及国立大学任教。1933年回国,应范文澜等人之邀,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国大学、东北大学、中法大学任教,主讲俄文。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俄罗斯语言文学系主任。其间,曹靖华亲自安排教员、亲自设置课程、亲自讲授“苏联文学史”和“苏联文学作品选读”。内容从高尔基到十月革命,从国内革命战争文学到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文学;不但有历史过程中的系统知识,更有他亲身与苏联作家交往的经历和故事,呈现出苏联时期的新文学新面貌。在他身体力行之下,北大俄文学科的特色非常鲜明。特别是受曹靖华的影响,北大研究文学的教授大都兼做文学翻译,这成了北大的优良传统,也为现在的“俄罗斯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曹靖华虽是著名教授和翻译家,但总是衣着朴素、神态谦和,说话还带着河南口音。不过,讲起课来语言生动、声情并茂,很富有情趣,深受学生喜欢。他爱国家、爱学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即使在战火连天的国难当头,仍按时到校上课,并联系当时实际,给学生讲“攻打冬宫”的故事,鼓励青年学子的斗志。他的得意门生龚人放,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龚人放曾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与曹靖华之间难忘的师生情谊,感谢老师把他带进了俄罗斯语言文学殿堂,引导他走向翻译和教学之路。后来,龚人放呕心沥血主编的《俄汉文学翻译大词典》,也得到了曹靖华的大力帮助,并受到翻译界、出版界的广泛好评。

曹靖华一生孜孜以求,即使生病后躺在病床上,也坚持撰写文章、审阅文稿、接待来访,关心教育、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董必武曾以“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赞誉他。高尚的革命情操,不凡的风骨,广泛的影响力,曹靖华为我国俄语教育和翻译事业鞠躬尽瘁,值得后人景仰。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11月27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