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需要距离学校和教师“最近的人”,而来自教师又以深入学校、课堂为本职的教研员,正是距离学校和教师“最近的人”。
新时代教研员何为?新时代教研员到底“姓”什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教研员提出了“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教研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五项基本要求,为广大教研员的生涯发展与专业提升指明了方向。
对照五项要求,实事求是地说,教研员队伍总体上是无愧当下教育发展的。但纵观当下教研员队伍建设,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育理念与专业能力问题,对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缺少把脉问诊的精准性,满足浮于表面的“套话”教研;二是专业态度和职业情感问题,对一线教师和学校“看菜吃饭”,满足于颐指气使的“官话”教研;三是工作负担与待遇保障问题,教研员的专业工作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在下乡、加班等具体待遇上又遭遇许多政策的“空白”,使不少教研员面临越勤奋工作“亏”得越多的尴尬,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气话”教研。
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场,面对并不尽如人意的工作现状,新时代教研员到底“姓”什么?这需要从“教、研、员”三个最基本的定位上思考和界定。
教研员应该姓“教”。当然,这里的教不只是简单、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教”,而是基于教学、服务教学又不止于教学的“教”。一是要明教,了解教育环境、走向、理念及要求;二是要精教,教研员要做教学专家、课程专家;三是要点教,善于在课堂及学校发展观察诊断基础上,进行课程建构、练习考试的指导点拨。归根到底,教研员要和学校、教师一起为了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姓教也姓学。
教研员应该姓“研”。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会研课、不会研考的教研员能够受到教师的欢迎和尊重。特别在当下,教研员的研要着重突出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研教先研学。只有从本质上抓住学习的机理,明白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学习如何发生,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是研考先研练。教育部已经明确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更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全面渗透课程要求,以科学、有序、适需的“练”促进基础、个性、拓展的“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临考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且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是研面先研点。教研员担负着一个区域某个学科乃至多个学科的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学科总体要求是应尽职责。但没有对点上情况的深入了解,没有对具体问题的深切体悟,就难免落入“套话”“官话”教研的窠臼。为此,必须建立教研员、研训员深入学校、结对教师、“下水”课堂的机制,切实做到“一校一策、一课一策、一人一策”。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推出研训员“一人一所基地学校,一人一节示范课,一人一个学科微团队”的“三个一”具体举措,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欢迎。
四是研事先研人。教研员虽说主要是研究“课”,但从没有离开人的“课”,更没有离开人的教与学。这就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研员要善于研究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学;另一方面教研员难免要与人共事,这就需要研究教师心理、专业,真正既掏心窝更进心窝。在当前要切实做到“四个转变”,需要用创新的办法解决教与学、练与考、点与面、人与事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姓研也姓改。
教研员应该姓“员”。教研员担负着区域学科教学与教师发展的职责,承担着一定程度上的行政职能。但教研员是以自己的专业在履行管理与指导职能。所以,从本质上说,教研员不是“官”,只是“员”——教育的一员、教师的一员。一方面,教研员要自觉放低姿态、提升修养,立志做学校真心欢迎、教师真心敬重的一员;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研员工作待遇,不断改善教研员工作条件,确保调动广大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科研引领、学科指导、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为整个区域的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发布几个文件就带来革命性的成效。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才能最终走出“套话”“官话”“气话”教研的尴尬,走出一方既能促进教研员个性发展,又能推动区域教育与学校提升的新天地。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0年04月29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