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别让教学过于简单化

发布时间:2020-06-09 作者:张学新 来源:中国教师报

再次聚焦“堂堂清”和以此为基础的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都是希望学生能按时掌握应学的知识,人人过关,不留问题。提倡者要求学生在课堂像在考场一样紧张、高效地学习,把教师讲的内容全部理解、记忆。保证“四清”的基本方式是测试,无论是当堂、当日还是当周、当月的作业、考试、提问、展示,都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薄弱和不足之处,然后采取措施,及时更正弥补。虽然提倡者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也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堂堂清”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因过分强调基于探究性的发现式学习,出现了大量“差生”,不能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在这个背景下,“掌握学习”要求在学习前、后进行诊断性评价,判断学生的先决基础,鉴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提供预期性知识,使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掌握学习”的核心是反馈与矫正,即对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进行测试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保证每个学生能得到需要的帮助。

“掌握学习”有合理的地方,但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比如,在文科方面,一篇课文第一段读不懂,就不能读第二段吗?有一些字词不会,就不能先去理解课文吗?理科层面,人们会觉得掌握学习的逻辑是正确的。比如,证明定理,只有前一步的知识理解、学会了,才能进行后一步。其实,无论文科、社科还是理科,知识都不是线性的推演,不像登山的栈道,更像一片树木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的茂密森林。探索森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路径,可以先径直走进去,只观察里面的大树,然后再走回来,研究其中的小树,第二天,再从另外一个路径走进去,看看其中的花草。我们要求每个人一次性把路上所有的内容都看清、记牢,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是每次理解一点,逐步获得对森林整个样貌和结构的理解。

这一点在知识之外就更清楚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很难一次成形、当堂掌握。我们甚至要允许学生起初不理解、不认可,随后再渐渐明白。

所以,如果教师只是去堆砌、灌输描述性、判断性的知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掌握学习”是可行的,但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掌握学习”企图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个性化学习。同样的讲解、同样的作业,不同的学生听下来、做下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定是不同的。通过测试可以看到谁对谁错,但这仅仅是个结果。比如,一个选择题可能只有对、错两个结果,但对错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思路,这里面的差异性远远不止一个对错所能涵盖。让做错的学生去记忆正确的做法很简单,但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在纯讲授或讲练结合等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无法解决的。

不少教师接受和实践“堂堂清”,是基于直觉和经验,缺乏真正科学的理论支撑。我们要破除纯经验性的构建,要理性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育的更大目标。

(作者系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10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