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级教师谈教学·朱道荣

寻找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中国教师报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教材后常见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被“动手动脑学物理”取代。也就是说,大多数题需要在动脑的同时动手去探究。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创新是物理教师必修的功课。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教材的使用过程,更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

教材中《重力》这一节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里有这样一道题:若用三角尺判断桌面或地面是否水平,还需要哪些物品?怎样操作?请作图说明。

这样的“练习题”,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强调体验与探究,不动手操作是难以获得正确答案的。而获得答案的过程,也是探究水平测试仪原理的过程。

此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物理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说明文,内容层次清晰明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探究,把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就是把教材的使用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长时间的教育实践表明:风吹草动、电闪雷鸣,皆为物理现象;成语典故、诗词歌赋,均含物理知识;笔墨纸砚、锅碗瓢盆,都是实验器材。教师努力寻找教材之外的例子、创造性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物理课上学古诗——毛主席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讲授《机械运动》关于参照物的好例子,古诗“开缸十里香,隔壁三家醉”是讲授《分子热运动》的好素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讲授《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好案例,《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讲授《声的传播》的好实例。

物理课上学唱歌——我在讲授《机械运动》时,用一段电影《闪闪的红星》导入新课:“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竹排江中游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青山也可以两岸走呢?这首歌正唱出了运动的相对性。在讲授《声音的特性》时,我带领学生自制水瓶琴,学生用水瓶琴进行伴奏,齐唱《两只老虎》《春天在哪里》等儿歌,把他们带回了快乐的童年。

物理课上学成语——学了声学知识,学生明白:做人理当实事求是,不懂不要装懂,更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学了光的直线传播,学生懂得看问题不要“一叶障目”,不做“井底之蛙”;学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后,学生不会被“镜花水月”“海市蜃楼”的表面现象迷惑双眼,逐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了热学知识后,学生明白处理问题“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物理课上做探究——我常常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利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探索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现象。这也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等教学理念在课堂的体现。

旅游景点购“器材”——每到一个旅游景点,我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收集“教学资源”。我曾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市场观光,发现两件宝物:一是陶瓷的“水井·辘轳”工艺品,在水井上面架着一辘轳,可以逼真地模拟辘轳提水的过程,神奇又可爱,这正是讲解《轮轴》的好教具;二是陶瓷“撒尿娃娃”,其体内是空心的,且仅与外界有一处连通——尿尿的地方,这是讲《气体压强》经典的“实验器材”。

到张家界旅游,发现一个竹哨子,可以吹出歌曲,这正是教材上介绍的“音调可变的哨子”。这些宝贝成为我课堂上最好的“实验器材”和最佳的“学习奖品”。

当然,更多宝贝是无法花钱买回家的,如鼓浪屿的涛声、黄果树的瀑布、巴渝人家昼夜转个不停的水磨、厦门大学草坪上瞬间捕捉到的美妙绝伦的彩虹……这些我都会用手机拍下来,让它成为我旅游永久的纪念和课堂教学独一无二的资源。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洪湖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10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