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悦读·话题

由“读书”说开去

发布时间:2020-07-07 作者:邓明霞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读书”的美好,万口一辞。

如何读书,却是仁者见仁。贾平凹的做法是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肖复兴则认为读书应该有选择性,冯骥才对阅读的观点是多读古典名著,何祚庥说读书要与时俱进……

我读书,不在这些“仁”里。我是一个灵活的不迷信的阅读者——既不会痴迷某个作者,也没有被某类书“垄断”的经历。

我读书,是“接龙”。

大概几个月前,我开始阅读《基于课程标准的STEM教学设计》。读的过程中,眼球多次追踪到一个叫作“创意写作”的词,果断而迅速地寻得创意写作系列丛书之《开始写吧》。这本书的译者刁克利在序言中提到“上了两年学的富兰克林成为作家”的创意写作方法,于是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三本《富兰克林自传》的阅读……我读的第四本、第五本、第六本都是这种方式产生的——很像接龙。

我接的是书中的“点”——“疑惑点”“兴奋点”“关注点”,或是书中相关的“知识点”;这个“点”,可能是一处,或者多处;这个“点”,可能是读完、读到一半、读了一页时发现的。我就会寻找另外一本与这个“点”相关的书来读。

手头有现成的书籍最好,但大多时候没有那么幸运,毕竟小小书柜远远达不到“群书”的程度。我就开始自己拼凑整理“书”——打开任意一个浏览器,输入相关词条,搜索相关内容,逐一打开,统统收纳。有时候可能是一句话或一个观点,我也会记在电脑文档里,一并保存。最后整理,结集成册,装订成“书”。不得不说,这种方法“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海纳百川、来者不拒,虽然鱼龙混杂,但因其作者三六九流,观点百家争鸣,其中也不乏干货、硬货。

这是以一个核心画圆的方法。虽然许多人强调读书要以“兴趣”“愉快”为首要,但如果你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读书就不能单纯从趣味考虑,最好尽可能靠近自己的目标。

“接龙”的读书习惯,让我对某个领域逐渐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某个问题逐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让我的知识逐渐架成一个框,形成一个链。

我读书,不贪多。

一是“读书十本,不如读书十遍”。博览群书是我们读书追求的境界。请允许我断章取义一下:“一群书”真的比“一本书”有更多的繁华和精彩吗?一本书读一遍,在我们脑海留下的只是一些故事情节或一点微薄的印象,时间一长很有可能就还回去了。而读书,重要的是悟、是得、是思考,否则就没有意义。所以多读一遍,重要的、精彩的章节甚至多读几遍,消化、吸收完后,再去读下一本。

二是“读文十遍,不如写文一篇”。如果说把十本书读一遍,不如将一本书读上十遍收获大,那么把一本书读十遍,又远没有“写一篇文章与人分享”收获多。

写作的过程,就是总结消化自己读书收获的过程,是把阅读中所看到的、所汲取的东西转化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如果持续经历这个过程,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已经将曾经的自己甩开了一大截。

还有一点,因为每次写的东西是要“晒”出来给人看的,所以写的时候不得不再三考虑观点、逻辑、言辞……这个过程,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过程。有了写的等待,阅读无形之中深入了,思考不由自主深刻了,这本书便记住了。

读书之乐,谁读谁知道。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荥阳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8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