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家校彩虹

一份家校共育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4-20 作者:潘淑芬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时代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成为一种共识。现实中家庭与学校合作貌合神离,没有达到家校共育的真正目的。为改变这种现状,我校做了一次家校共育调查,经综合分析发现,家校共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位,父母忙加班、忙业绩、忙应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错位:孩子交由祖辈照顾或送往各类托管班和补习班,自理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越位,少部分全职家长紧盯考试指挥棒,在完成学校任务之余,盲目增加孩子的负担,遏制孩子潜在的兴趣和发展空间,无法形成家校合力。

家校共育问卷分析

对于家校共育在意识、方式、内容、角色等方面上有待改善和提高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科学分析与深入思考。

家校共育的意识薄弱。调查问卷中有三个问题:您认为加强家校联系对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您对家校合作的现状满意吗?您是否主动向班主任反映孩子的情况?

结果如表1所示,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持肯定态度,知道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有合作意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未能达成共识。

家校共育的方式单一。表2呈现了家校合作联系的各种方式使用情况(多选)。

家校共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家校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否及时、充分、有效。如表2所示,家校共育方式主要以QQ或微信交流平台的形式出现,形式过于单一,随意性、偶然性较强,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较差。

家校共育的障碍众多。问卷在问及“您认为与家长/教师沟通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时,70.5%的教师认为是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不同, 28.2%的教师认为是看学生的角度不同;而78%的家长则认为“时间不足”才是最大的障碍,还有18.8%的家长认为教师的主动性和态度不好也成为沟通的最大障碍。

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家长虽然在思想上重视与学校的合作,但在涉及学校的具体事务时态度不积极,对于“您认为家长应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吗”这一问题,20%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可见大部分家长抱有“责任分离”思想。在“如果遇到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学校等发生冲突,您觉得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化解”这一问题,72%的家长只选择与班主任沟通,始终扮演着配角。

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如何破解家校共育的“瓶颈”呢?基于以上调查,我们调整思路,寻求解决的有效策略,结合学校现状,整合教师资源,联合家长之力,探寻加强家校共育的策略。

引导家长走进学校。针对目前家校互动不够,单项沟通为主的现状,我们开展“阳刚助教”“家长义工团”“角色互换日”活动,让家长承担一些活动的组织工作,进行角色互换,加强彼此理解,学会互相体谅,建立互信关系,形成认知、信念、行动均一致的教育共同体。

培育种子教师团队。通过专家引领、交流互动、自主学习,培育家校共育“种子”教师,提升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如家教知识、谈话技巧、家访艺术等,以案例形式教给教师处理家校矛盾的方法,以戏剧的样式教会教师访问不同家庭的技巧,以论坛的方式探讨家校共育中的收获与感悟。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为更好地开展家校共育工作,学校布置了家庭教育博物馆、共成长体验馆,内设亲子活动中心、影视戏剧中心、心理咨询室、儿童维权中心等六个区域,其中影视戏剧中心拥有上千部适合家长与孩子共同欣赏的影视作品,有专业的戏剧教师根据家长、学生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还原、再现真实情景或日常生活记忆,以戏剧的形式推出“一人一故事”剧场,引导孩子体会别人对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从而化解心理困惑,缓解各种关系。

研发家校课程

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我们构建家校共育“1+X”课程体系。“1”即校级层面构建的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家校共育课程。如针对我校一年级学生及家长,我们开发了16课时的课程内容(见表3)。

这些培训涵盖面广、主题丰富、形式多样,为起始年级段教师、家长和孩子提供了认识、交流、讨论、展示的平台。

“X”则指家庭层面,要求各家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凸显个性化的家庭课程,如近期有的家庭结合学校微课展播“如何召开一个孩子的家庭会议”,有的家庭围绕“打游戏问题”“假如我有个弟弟”“制定年度目标”等不同的主题,交流想法、展开讨论、制定方案、激发孩子的潜能。由此家庭成员懂得了换位思考,促进了关系的融洽。

推特色品牌活动

以家校共育活动的现状、模式、案例等作为研究内容,推动家校共育深度融合。我们邀请专家,汇聚家长、教师、孩子共同召开了多次“一个孩子的研讨会”,为学校部分特殊孩子和特殊家庭诊断问题,探究根源,制定个性化成长指导方案,确保每一个孩子和家庭都在成长的路上不掉队。

每年开展的“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学习型家庭的好举措:亲子共读、亲子通信、亲子互夸、讲述成长故事等,这些举措给了普通家庭以借鉴,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此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幸福父母大讲堂”“校园亲子节”“寻访好家风”“带着孩子听音乐”等活动,让教师、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关爱学生,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携手共进、共建共育的融教育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校区)

《中国教师报》2021年04月21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