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运用当地优质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中心小学紧紧抓住“古色”“红色”这两点,开启了“两色”研学旅行……
————————————————
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在县城东北大源镇四面高山环拱的仙人洞内,发现了1万年前栽培的稻植硅石标本,这一发现为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证据,万年也因此被考古界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其悠久历史已写进中学历史教科书。
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我们开启了研学之旅。
“古色”研学,激发爱家思想
去年农民丰收节(农历秋分),天气晴朗,秋高气爽。
上午,我们组织学生步行1.5公里到仙人洞,邀请县博物馆老馆长给学生讲解水稻起源的故事,大家一起进入洞内实地参观。通过观看洞内一组组泥塑,学生直观了解了远古先民野外狩猎、耕作、打磨工具等生产生活情况,由衷感叹家乡还有如此悠久的历史。
下午,我们统一乘车前往裴梅镇荷桥村。这里是万年贡米原产地,至今当地还种植着一种质地独特的稻米,即“万年贡谷”。万年贡谷原名“坞源早”,是先民经过数千年精心培育的一个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据史料记载,相传南北朝时期,原产于归桂乡(今裴梅镇荷桥、龙港)一带的稻米就已是万年县的名特产之一。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听闻有此寸长大米后,传旨要“代代耕种,岁岁纳贡”,故此万年稻米得“贡谷”美名。
学生来到田间地头,听特邀农民讲解员解说关于贡米的种植、收割、传说、价值等知识,了解到家乡竟有这么神奇的稻谷,忍不住啧啧称赞。
我们还到当地特设的民俗文化馆,通过看、触、试等多种方式,零距离接触农业生产劳动工具。
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通过上网查询、阅读课外书籍、访问身边老人等方式,搜集本地农事谚语、歌谣、农事号子。许多学生兴致盎然,收集到了如“敬老有福,敬土有谷”“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谚语。这些都是本地的先民借物候预告农事,在长期辛苦的水稻耕作实践中形成的,充分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稻作文化。
通过“古色”研学,学生不仅了解到家乡的历史,还进一步知晓了农耕稻作的文化,极大地激发了爱乡爱家的思想。
“红色”研学,厚植爱国情怀
万年,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这里红色资源丰富,其中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裴梅镇富林村西,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保存完好的革命故址。
1930年,以方志敏、邵式平为首的赣东北苏维埃政府和赣东北革命委员会由江西弋阳迁至此处。1987年,该旧址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保单位。如今,旧址内部还陈列着方志敏、邵式平的床被、蚊帐、桌椅、挎包、竹笠及红军用过的土枪、土炮、炸弹、大刀等珍贵文物。该革命旧址是万年作为革命老区的重要历史见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开展红色研学的重要场所。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旧址,邀请镇里红色金牌讲解员给学生介绍方志敏、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故事。
坞头暴动旧址位于万年县东南角裴梅镇坞头村。1929年7月,在方志敏的领导下,当地发动了震撼全县的坞头暴动,成功打响了万年县土地革命的第一枪。
清明前夕,在坞头暴动纪念碑前,我们组织学生举行清明祭英烈活动,打扫陵园,敬献花圈。
在红色广场,我们组织学生诵读红色家书,讲述红色故事,传唱红色歌曲,表演红色情景剧。
我们充分利用家乡身边可触可摸、可见可闻的红色研学资源,开展参观、体验考察、励志拓展、文化康乐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家情怀,使之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8月25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