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地点,在电视台录播室,而不是教室;
每一堂课,听课的学生数达百万、千万量级;
每堂课都有一个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宏大主题,还请来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等授课嘉宾;
课堂形态不再是教师板书、学生做笔记,而是新媒体新技术共同打造的“3D大片”……
郭晓芳,这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总制片人,以迥异于中国传统教师的形象,在新时代“云端”思政领域践行着儿时的理想: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老师!
一针一线,缝制心中理想的“红裙”
互联网时代,怎样上好网络思政课,是新时代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网络思政课,不等于“网络课堂+思政元素”的简单叠加;授课教师必须爱学生、懂教育,了解互联网和电视媒体,还要具备发音准、仪态佳等出镜条件……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酝酿制作一堂网络思政大课,覆盖全省千万名中小学生。
谁可为师?
经过遴选,郭晓芳成为最终的授课教师。
为什么是她?
1979年,郭晓芳出生在湖南隆回县的一个小村庄。童年时,她喜欢在课本上画美人,而生活中第一次看到心中的“美人”,是在小学四年级的一次课上,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杨红莲老师身着一袭红裙走上讲台,阳光斜斜地照过来,洒落在头顶。那一刻,郭晓芳被眼前这位“美人”深深打动,理想也有了雏形:长大后,我要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教师。
初中毕业时,郭晓芳考了全县第一,如愿进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爱画画的郭晓芳学着在画作后题款留印。画很好,越发衬出字的不足,这让对美有执着追求的她不能忍受。郭晓芳开始苦练毛笔字,每天花几小时摹帖练字,10多年都是如此。
除了字,还有话。
隆回地处湘中,浓重的方言腔是许多人一辈子也改不了的乡音。
2007年,郭晓芳获评长沙市芙蓉区骨干教师。
以此为契机,她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不足——普通话发音不够标准,并决定开启“自我修炼”。
此后,每天清晨6点半到7点,成了郭晓芳雷打不动的普通话练习时间。一本普通话等级测试用书,是摆放在案头的常用书。她每天朗读30分钟,把容易读错的字词用红笔标注好,第二天再从读错处出发,温故知新。这本书陪伴了她14年,书页早已泛黄,她的普通话水平也今非昔比。
2015年11月,郭晓芳所在的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成为首批基础教育网络联校授课校,对口帮扶宁乡县3所偏远农村学校。郭晓芳主动报名,将课堂搬到“云端”,成为当时为数不多“吃螃蟹的人”。
她通过网络联校看到这些偏远山村的孩子,联想到城乡教育差距,又一个愿望在心底扎了根——让城乡孩子身处同一课堂,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山里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2019年,她走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教育电视台承制的“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成为总班主任、总制片人。
这堂网络思政金课,如何走进学生心中?
现实的困难摆在眼前——学生数众多,无法与他们面对面,更别提朝夕相处,镜头会放大很多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凡此种种,均不利于“云端”见面的师生建立“亲其师”的关系。
要让学生“亲其师”,郭晓芳也要为自己缝制一条“红裙”。为了让学生喜欢她、亲近她,最终信她说的“道”,郭晓芳不遗余力——“因为镜头感的需要”,她每天抽出时间锻炼身体,有时忙起来,电梯间就是瑜伽室,刷牙时也可以压压腿;每天进行发声练习,“呢”和“了”,“分”和“风”,一定要说清楚;每堂课的文案,必须字斟句酌,反复练习,提醒自己“镜头前,一个字都不能错”……
截至2021年7月底,郭晓芳已录播32堂大课、500余堂小课,“我是接班人”这堂课辐射全国,学习总人次超过8亿,获评教育部全国线上教学优秀案例。
“郭老师与‘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共铸辉煌。”湖南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蒋昌忠这样评价道。
一点一滴,研制“食材+盐”新配方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我是接班人”不同于传统思政课,如何研制出这堂课独有的“食材+盐”新配方?
虽有20年教龄,也有网络联校的执教经历,但给全省中小学生上电视与网络思政课,对郭晓芳来说还是第一次。
面对这一全新的课堂呈现形式,她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打破了学科门类的制约,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没有了教师的“在场”,这堂课还得从抓住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着手。
“他们喜欢怎样的偶像?我们该为他们树立怎样的偶像?”郭晓芳寻思,能否将行业翘楚、名家大咖请进课堂,让他们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慢慢地,一张授课嘉宾图谱浮现出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等名家走进“我是接班人”成为“学科教师”,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
这一切,是传统思政课无法企及的“教学宝库”,又是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成长之盐”。
但这“盐”,不好放。如何与各行业、各领域的名家大咖同频对话,成为郭晓芳的“必修课”。
“每做一个选题,都是一次深度学习。”郭晓芳有个习惯,每采访一位嘉宾前,都会在网上搜集以往的访谈视频,研究嘉宾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健谈还是少语……嫦娥五号探测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孟飞却是个例外——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访谈视频。
怎么办?直接奔赴北京采访杨孟飞本人,似乎也能完成任务,但郭晓芳不愿“凑合”。
2020年12月4日,嫦娥五号携带月壤从月面起飞的第二天,郭晓芳和她的团队打听到杨孟飞老家的地址,顶着寒风直奔过去。行程虽紧,郭晓芳还是在出发前特意为杨孟飞母亲精心挑选了围巾和帽子。到了湘阴老家,杨家人说了不少杨孟飞的童年趣事:自小就是大家眼中的“神童”,学习不用家人过问也能名列前茅……鲜活的个体呈现在郭晓芳面前。
在北京采访杨孟飞当天,郭晓芳为他带去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用镜头记录的湘阴之行。久未归家的杨孟飞看到母亲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眼眶湿润了。
类似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郭晓芳总是用温情与善意回报这些给予“我是接班人”关怀与支持的人。
当然,上好“我是接班人”这堂课,有赖于重磅嘉宾的鼎力支持,也与课堂内容的设计息息相关。
不同于传统思政课,“我是接班人”所有教学环节不再局限于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授课内容也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更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
如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大思政,活教材,要善用千万人民所谱写的时代篇章。”郭晓芳选择突破学科界限,打造主题化金课。“时”与“事”成为确定课堂主题的两条线索。所谓“时”,即重要的时间节点;所谓“事”,即正在发生的家国大事。每一个主题都是“思政+育人”的载体,都是一扇洞察人生与社会的窗口。
2020年,因在网络思政育人领域的突出贡献,郭晓芳获评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她没有骄傲,更没有懈怠,继续砥砺前行。
“教育和电视一样,都是遗憾的艺术,所以才要尽力追求完美。”在郭晓芳看来,借助网络所呈现的课堂,每一堂课都是公开课。以前,她追求的是每件书法作品总要比上一件进步一点点;现在,她追求的是每堂课都要比上一堂进步一点点。
亦诗亦画,重塑“互联网+”课堂新形态
常见的网络课堂,多由一间录播教室、一名授课教师、一群在现场或在远方的孩子共同完成。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网课,更不等于课堂教学实录,它是对‘互联网+教育’课堂形态的一种重构。”谈及这堂特殊的网课,郭晓芳连用了两个“不等于”。
何谓重构?如何重构?
在一次研讨会上,分管信息化工作的湖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应若平曾就传统网络课堂的教学形态有过探讨——教学不生动、学生不主动、师生无互动,这“三座大山”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听闻此言,郭晓芳心里“咯噔”一下,有一种“被点燃”的敞亮。突破传统网络课堂的弊端,不正要征服这“三座大山”么?
第一座“大山”:教学不生动。
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一个人照本宣科?不行,必然无人问津。录像机一录到底?不行,与传统网课无异……一连串否定过后,影视化手法的运用走进郭晓芳的视野。
当课堂如综艺节目一样引人入胜,学生自然津津乐道!
然而,仅凭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手段显然无法达成目标。作为湖南省教育厅直属教育专业媒体,湖南教育电视台恰恰具备这样的实力。双方一拍即合,“我是接班人”打破教育与媒体的界限,实现了“互联网+教育”的“提质升级”。
有了声光电等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我是接班人”成为学生翘首以待的“3D大片”。
名家大咖云集于此,与郭晓芳对话、畅谈,思想火花的碰撞被镜头一一记录下来,为学生打开一扇看未来的窗。
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小学生代表也受邀走进演播厅,你讲一段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故事,我唱一曲千古流传的老歌,他演一场激动人心的红色电影片段……孩子们的说唱与表演,成为鲜活的教学素材。
虽说影视化手法的运用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但郭晓芳清楚地知道,它的本质是课,是“互联网+教育”的课堂呈现。
《在战“疫”中成长》播出时,有企业找来,表示想要插播广告,郭晓芳断然拒绝,因为“课堂就应该是它本来的样子”。
《我和我的祖国》录制前,现场导演说:“为保证录制效果,开机前要彩排。”郭晓芳坚决反对:“学生不是老师的演员,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来不得半点虚假。”凭着此前公开课上“身经百战”的经历,她说:“你放心,课堂效果我来保证。”
就这样,有了影视化元素的加入,有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我是接班人”爬坡过坎,翻过第一座“大山”,生动的教学图景铺展开来。
攻克了教学不生动的难关,学生不主动的难题自然迎刃而解。由于网络课堂的特殊性,学生散落在千万所学校、千万个家庭。湖南省教育厅为了让全省中小学生知道、看到这堂课,逐级下发收看通知。这一声“号令”,如同敲响“上课铃”,告诉孩子们,要上课了!
当学生经由屏幕走进课堂,当一道道精神大餐呈现在眼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我是接班人”成为全省中小学生共同的守候。
第三座“大山”——师生无互动,如何跨越?
“网络延伸了课堂的边界,也重构了课堂的形态。”郭晓芳打了个比方,“这间演播厅,就是我的讲台;屏幕那头,就是一个个座位、一间间教室。”
然而,要想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仅凭屏幕上所呈现的一切远远不够。“我无法通过日常交流与班上的孩子产生深度的情感链接,更无法在短短40分钟里与每一个个体即时互动。”郭晓芳深知,想要完全跨越阻碍网络课堂发展的“三座大山”,有赖更多的人、更长时间的探索。她尝试着增加线下调研、赴校交流的频次,弥补师生互动不足的短板。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所有看过‘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的孩子,在他们未来的成长岁月里,能够永远记得这样一间特别的教室,记得这样一个课堂所给予他们的精神滋养。”郭晓芳说。现如今,“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三湘四水的每个角落,照亮千家万户的每个孩子。
《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08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