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我心想以后要创办一家公司或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工作,从未想过会回到农村成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
记得2018年秋天接到通过特岗教师考试的通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绝不会回农村。
然而,内心还是多次告诉自己,我应该去那所学校看看。站在校门口,我和学校唯一的教学楼对视,在农村长大的我,童年的记忆不断涌现。这所学校似乎向我张开怀抱,想让我留下来。
一个学生与姐姐打闹的场景让我感慨不已,那也是我的童年,漫山遍野躲猫猫,没有范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玩得无拘无束,我喜欢这种生活……
我张开双臂,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内心已然有了答案——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回到儿时的记忆,回来帮助曾经的自己——那些可爱的孩子。
走上工作岗位,我担任了六年级班主任兼数学教师,还要管理机房等。工作力度突然变大,与之前的预想差别很大,内心难免产生了落差。
可是,我喜欢和学生待在一起,喜欢给他们讲题、讲故事。当然,我也喜欢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分享生活中的乐趣。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完全掩盖了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
工作一年后,我被调往另一个教学点当校长。尽管学校只有4个老师、20多个学生,但我相信未来可期。
走上“管理”岗位,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效的资助和帮扶机制。在帮扶学生方面,我尽力联系爱心人士,请他们帮助解决学生的衣食住行等问题,也让教师关心和爱护特殊学生。
我也会思考怎么让教师愿意留在农村工作,如何吸引优秀教师来农村学校支教或帮扶年轻教师成长。
对于教师,首先要帮助他们适应农村生活,许多在城市长大的教师并不习惯农村生活,他们没有见过烧木柴的灶,很不习惯没有通知的突然停电和夜晚住校时一片黑暗的街道,叫不来外卖,也喊不到网约车……
但是,我们可以坐在操场上促膝长谈,聊聊生活,听听微风和蝉鸣,可以数星星……这种慢生活,在城里一年又能享受几次?
我鼓励教师走出去,去参加各种培训和比赛,给他们提供锻炼机会,让他们成为优秀教师。
路还很长,时间很慢。我会迎来一批又一批新教师,送走一批又一批老同事,不管怎么样,我都希望他们能在农村学校找到快乐和回忆。
在思考怎样留住教师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怎样让学校变得更好。
2019年一次下大雪,住在山上的一个学生不能到校。我和一个男教师去家里接他,回校的路上我俩摔跤的次数比学生还多。尽管一路上我们并没有借着接送机会教育他,但那以后,这个曾经调皮捣蛋、成绩垫底的学生改变了很多,期末考试还拿到了进步奖。
这次无声的教育让我很受启发,比我们大吼大叫的教育管用得多,因此我们开始尝试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比如学生因为做家务而耽误了写作业,我不会再生气,而是抽空去学生家里帮忙干活……这样不仅收获了学生的成绩,还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有的学生住的离学校很远,甚至需要翻过一座山,步行要一个小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我曾多次与家长商量接送学生。但家长都说自家孩子懂事,让他们自己回家就行。家长不接送,学校又很担心,所以只能让老师接送。
意外突然降临。一次,有个女教师接送学生时不小心摔断了腿,家长听闻后默默来看望。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之后,有些家长开始接送孩子,一段时间后,所有学生都有家长接送了。受伤的女教师开玩笑说自己这次“伤得值”,最起码保护了学生未来不那么容易受伤。
学生的安全有了基本保障,我们还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接触新知识,这样以后进城读书时才能跟上节奏。
最开始我们想要建一所“农耕学校”,在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走出大山的情况下,让他们了解农耕知识,长大后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农民,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发现,这些知识根本不用教,因为学生的童年就是在干农活中度过的,他们非常熟悉,反而是城市学生需要这样的知识。所以,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
思来想去,其实农村孩子更需要的是城市里的新文化——一些他们平时接触较少的知识,比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各种球类等。所以,我们决定建一所以国学文化为特色的学校,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虽然这条路我们才刚刚开始走,未来一定会遇到许多坎坷,不过为了这些孩子能够成才,我们一定会一路向前……
(作者系贵州省铜仁市泥哨中心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09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