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主编手记

教学:把“减法”作为方法

发布时间:2022-02-15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每一次改革都基于一个具体的痛点。

“双减”新政也一样。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早已成为附着在教育肌体上的病毒,让学生和家庭不堪重负。

今天,“双减”已经走过一个完整的学期。学校内部落实“双减”的策略和路径积累了哪些经验?学校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只有循着具体的做法、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反思,才能洞见更清晰的线索。

当教育改革进入“双减”时代的提质增效阶段,有人说,需要课堂效率“高起来”,作业布置“活起来”,课后服务“亮起来”,家校协同“实起来”。这自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统筹兼顾、彼此协同,更需要抓核心、抓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不住“牛鼻子”,落实“双减”就可能陷入拧巴的困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双减”的首要举措实际上不是作业改革,而是“大力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提上去,作业改革是没有逻辑基础的。“双减”改革第一枪,还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减负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提质,根本在激趣。如果没有直击课堂教学中的痛点,没有回应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没有观照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那么减负就可能沦为一个伪命题。

放在教学维度里理解“双减”,我们会发现,“双减”带来的重要契机是教学提质;“双减”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在教学上把“减法”作为方法,减出更多可能。一直以来,在教学上我们做“加法”思维的事情太多。一些教师总是不自觉地把时间投入到详细的讲解上,比这更糟糕的是,他们通常乐此不疲,无法自拔。殊不知,教师讲得越多越容易让学生的大脑产生惰性。

以减法思维重塑教学,绕不过去的追问是:教师讲授的时间是不是可以减少,哪些问题可以不提,哪些错误可以不予回应,哪些教学目标可以删除?

减法的背后是底气。减法思维下的教学要把“教”降到最低,给学生留白,让教师成为“教”到学生需要处的人,这不是靠勇气来完成的,要靠底气。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没有对教材的把握,所谓的减法便可能沦为懒惰和“不作为”。只有思考更全面,研究更深入,才能减到关键处;只有理解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智慧的“不教”;只有把教师要做的事减到最少,学生要做的事情才可能增到最多。“减到最少”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更大的智慧。相反,如果教师太过忙碌,就可能成为一个盲人,学生将成为教师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减法的背后是智慧。减法的本质是实现“少即是多”。“少即是多”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尺。怎么才能做到“少即是多”呢?教师要整体地教,学生要完整地学。对教师而言,整合教学内容便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教学组织要从“课时”走向“单元”,课时和课程内容整合到位了,“少即是多”才有可能达成。这自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无论设计教还是优化学,都要不断走向创造,而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研究学生“持续投入学习”的内驱力,无疑是教师最大的智慧。

减法的背后是尊重。让教师放手,并不容易做到。教师只有谦卑才能放下偏见和优越感,才能看见学生的成长、热情和可爱。高效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倾听了学生多少,观察到了学生多少。尤其是教师要将目光投向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安心地说出“我还不懂”。教师保持谦卑才能发现学生,敢于示弱才能成就学生。

教学上的“减法生存”更像是一次解放行动,解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减”之下,让我们给集体备课更多时间,以减法为方法检索课堂,让常态课更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更有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如此,“双减”才能不减责任,不减质量,不减成长。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16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