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
乡村还需要读懂?乡村不就意味着贫穷、落后、脏乱差吗?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日益空心化,这难道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在许多人的意识里,这些问题已没有探讨价值。然而,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偏差、振兴乡村及其教育的阻碍。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乡村教育振兴,都必须从真正读懂乡村开始。
首先从教育优势的角度读懂乡村。在《西潮》一书中,教育家蒋梦麟谈了他童年教育的三个来源:一是在私塾里念的古书,二是听故事,三是对自然的粗浅研究。他特别强调,“如果我生长在草木稀少的大城市里,那我势将失去非常重要的自然训练的机会,我的一生也可能完全改观。每一个小孩子所具备的感受力、观察力、好奇心和理解力等天赋,都可能被我童年所受的全凭记忆的传统训练所窒息。”
蒋梦麟通过回望自己童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乡村是儿童生长的“天堂”。儿童的生命成长是身体、感觉、认知、情绪、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成长。其中,感觉居于更基础、更重要的地位,因为感觉是一切复杂心理现象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发展儿童感觉能力的重要资源是大自然,而距离大自然最近的地方是乡村,乡村的特性与儿童的天性是吻合的。所以,乡村是儿童教育和生活的天堂,是进行自然教育的最好环境。如果在生命生长的关键期,我们忽视了儿童与自然的充分链接,就会充满善意地拿走儿童生命中珍贵的东西。
所以,无论开展耕读教育、艺术教育、自然教育,还是实物教学、项目学习,乡村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天然优势。对于乡村学校来说,必须坚持“乡村教育乡村化”不动摇,更不能忽略自己的优势,一味跟着城市学校跑。
其次从中华文明的高度读懂乡村。“乡”字在甲骨文中是由三部分组成:中间是一种古代食器,上面堆满食物,两边是面对面跪坐的两个人。其含义是有血缘关系或彼此认识的人可以坐在一起吃饭、共同生活的地方。所以提到故乡、家乡,我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温暖、幸福、思念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国家提出的是乡村振兴战略,而不是农村振兴战略。
如果将中国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树冠是城市,树根则是乡村。所以,中国这棵大树要持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就必须养护好我们的根——乡村。
再次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读懂乡村。“人类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近日的一个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指出,“疫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分界线。疫情以前是工业文明,疫情之后是生态文明。”胡跃高认为,工业文明阶段,人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一种“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贫富之间的矛盾等;生态文明阶段,人类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一种“外部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
乡村是工业文明的“解药”。乡村逢工业文明则衰,遇生态文明则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各行业、各领域都要转型,教育更是如此。当前的教育、教学范式主要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生态文明新时代,亟待创生适应、引领生态文明的教育理论、教育样态。
生态文明、民族复兴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从“中国有问题,世界找答案”转向“世界有问题,中国要回答”。就教育而言,就是要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就是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国式教育话语体系,创生中国式教育样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16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