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结束之后,七年级召开学生表彰大会,500余名学生和教师齐聚一堂,表彰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年级组长特地邀请我参加并作简短讲话。我欣然同意,一则表示对年级组工作的支持,另外也是一次了解学生的好机会。
很快就到了这一环节,只见学生主持人走到舞台中央,声音响亮且大方地说:“下面,请我们最敬爱的蓝校长讲话。”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接过主持人的话筒,微笑着表示感谢,同时也调侃道:“谢谢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我可以是你们敬爱的校长或老师,但不应该是‘最’敬爱的那一个。同学们生命中最敬爱的人应该是你们的父母亲人,应该是整日陪伴在大家身边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然后才可能轮到我这个距离同学们相对较远的校长。”学生听完先是哈哈一笑,随即又响起了掌声。
“最”这个极限字往往用来修饰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意味着没有人或事物能比得上。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算是核心人物,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许多校长与普通学生的距离较远,除了开学典礼、元旦晚会、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学生往往感受不到“核心”的存在,校长慢慢成为距离学生较远的“孤独者”,只能离“最敬爱”一词渐行渐远。
因为从空间上讲,校长办公室往往是在远离教学区的行政楼;从时间上讲,如果校长不上课、不听课或不陪餐等,那与学生共处的时间就相当有限;从认识上讲,如果校长眼里只有“上级官员”,语言系统里皆是官场的趣闻逸事,那校长也就不可能真正亲近学生。
不过换一个角度,也正是因为特殊的身份,校长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敬爱的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生眼里,校长总是自带光环,是学生心生敬畏或仰望的人。一般而言,只要校长给一点阳光,学生就会灿烂;给一点雨露,学生就能生长。如此一来,要成为学生最敬爱的校长,其实并不难。
只要校长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蹲下身子,走到学生中去,消除空间上的距离,加大时间上的投入,拿出诚意,自然就能寻得走进学生心中的“金钥匙”。
在我看来,这枚金钥匙就是校长要具备一双慧眼,拥有一颗仁心,于细微处入手,在小事上做文章,学生自然就会觉得校长是可亲可近、可敬可爱的人。
慧眼识得学生心理需求,把校长的特殊关爱传递到学生心里。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教育的契机随处可见。某天晚自修后,我照例巡视校园,空旷的田径场上,一个黑色的身影在细雨中伫立,竟然没有撑伞。上前询问时我发现,这名学生竟泪流满面。我不了解他,但我想,他是需要关注的。原来,他是九年级学生,自觉自控能力差,学习压力大,怕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对不起远在外地的父母。给予他简短的安慰之后,我拨通了他妈妈的手机,把雨伞也递给了他,站在一边等待。十几分钟后,他走了过来,心情好了很多。
之后在校园里看到我,他总会笑脸相迎,专门跑来和我打招呼,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我看来,他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与分数无关。
仁心赋予学生成功体验,把校长的特别奖励扩散到学生周边。
校长颁奖在学校有着特殊的意义,但往往颁奖次数屈指可数,惠及的学生十分有限。鉴于此,我们创设了“校长特别奖”,就学生的“善小”举动给予大力表彰。
食堂里,吃完饭的男生主动帮食堂阿姨收拾餐桌;过道上,路过的学生捡起墙上掉落的装饰字重新粘回;楼梯上,值日生半趴在地上擦拭台阶上的污渍;校园里,3位学生一路护送腿部受伤的同学到食堂;校门口,等候家长的小姑娘在路灯下翻开了书本……这些温暖的素材都来自教师发在工作群里的文字或照片。我要颁发“校长特别奖”——一本校长亲笔撰写专属寄语的笔记本,寄语结合学生的“善小”举动,挖掘善举背后的闪光点,给予当下的肯定及未来的期望。不仅如此,我还会亲自带着“奖品”到教室隆重颁奖,详细介绍学生的“光荣事迹”并畅谈自己的感触,接着宣读寄语,最后由班主任拍下我与学生的合影,并发到班级群和家长手机上。
校长能不能成为学生最敬爱的人?虽然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但关键还在校长自身。校长若放下端着的架子,收起板着的面孔,轻快地走出行政楼融入学生,教育的智慧一定会不断迸发,教育的故事一定会更加精彩。如此,校长成为学生最敬爱的人将为期不远。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风华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