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且思且行方致远

发布时间:2023-01-10 作者:雒会龙 来源:中国教师报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接下来如何“走”,一定先要“回头看”。鉴往知今,才能蓄势待发;谋定而动,方能行稳致远。教师是思者,也是行者,且思且行,才能泛起一圈又一圈成长的“涟漪”,直至迎来一排又一排波峰的“浪花”。

2022年的“大报”写作,是从《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教育叙事开始的,后来我又在《中国教育报》上陆续发文。同事、朋友点赞之余,都说我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习惯性思考是我长期坚持的结果,每天上下班行走在渭河风情线大堤上,晨练漫步于校园操场上,都是我集中思考的主要时间。如果说哪天下班后累得话都不想说的时候,思考也就成了“奢望”。

教师一定要让自己的思想“忙起来”,思考是对工作的沉淀、反思,有利于让工作不断完善。教师一旦不深入思考了,工作必然会处于流水模式,机械重复不仅让人失去创新的契机,而且也会引发职业倦怠,进而选择“躺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对教师也很受用。思考能使人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学习则能让人获得不断成长的源头活水。一个人思考和学习都缺乏,必然会罔于自身而殆于工作。思考和学习最理想的状态是源于自发,培植内生动力是“强师”的根本途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如能在媒体发表,则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和鼓励。岁末盘点,十几篇文章的发表让我更加感受到且行且思的职业幸福感。

2022年,“双减”是一个热词。校内减负主要围绕作业减负和课堂提质展开。我听了同事和外校教师的公开课,也观看了一些网络“名师课堂”,于是跟随他们的脚步进行实践,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单使教学内容活动化,以学定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常态课上,我开始聚焦重难点问题的突破,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学习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从教育均衡的微观角度来说,我以人文关怀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努力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作业减负需要回归布置作业的初心,把精准掌握学情作为作业的基本功能,以作业反映出的问题作为答疑解惑和开展下一步教学的依据。在作业评价中,我把是否认真书写、是否勤于思考等态度因素作为主要依据,不简单以正误来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纠错的过程,发现的错误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体检”出错题很正常。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布置要从题量和用时、目标达成、多层次性、书面类与实践类来进行全方位设计。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开展的作业设计大赛并获得一等奖,这也是且思且行的结果。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反反复复,线上教学也是断断续续,许多线上培训类活动,包括家庭教育讲座如火如荼。我聆听之余也在不断反思,偶尔不给力的只是网络,但长期“掉线”的却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线上教学背景下的学困生有学业、心理等多重之困,但更多折射出的还是家庭教育之困。线上教学是对学生自律性的考验,也是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检视。在教师“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家庭成了教育和监管孩子的重心,家长如何实现由“陪”到“培”的华丽转身,家校共育如何形成合力,家长学校如何真正助力家长成长……这一连串的问题不仅包含社会对家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期待,而且有赖于每个教育工作者开展课题研究,把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问号拉直,变为“当惊世界殊”的感叹号。然而,我相信疫情带来的不只是学习模式的改变,更是每个人思考如何“拥抱”信息时代的积极心态。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