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离开他们的参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教师而言,校园文化是唤醒、是点燃、是鼓舞、是激励,点燃的是心理能量,唤醒的是人格理想,鼓舞的是发展潜能,激励的是生命创造力。
黄雅丽老师就是我们学校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黄老师是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简称“文艺二校”)一名德高望重的优秀美术教师,是省美术学科带头人,早在2007年,她带领的文艺二校美术组就被评为辽宁省首个优秀教研组,这块金字招牌着实来之不易。
黄老师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文艺二校的同龄人。学校所有人都称她为“黄姐”。
作为还有三年就要退休的老教师,黄姐难掩那份不舍与眷恋,有没有可能留下更有价值的东西?很快我们就达成共识,黄姐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东三楼古筝教室墙壁上创作一幅浮雕画。至于主题,既要契合古筝艺术,又要突出黄姐与文艺二校的情缘,更要强调黄姐与文艺二校的初心,唯有体现知音之情的《高山流水》才能承载这份厚重的情愫吧。
我们多次讨论所需要的材料、画稿、着色等,又想着如何将画中的植物雕刻得栩栩如生,如何将画中人物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情感表达出来。试验了多种浮雕技法,最终觉得用线刻法、光影法和压缩法来雕刻最为合适。实验模拟多次不如上墙一试,虽然历经诸多波折,但不断尝试后,浮雕粉终于稳稳地留在墙上,且不易变形,我们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实干的文艺二校人戴上口罩、系上围裙、扎上头发,准备大干一场。因为这项“额外”的工作,大家每天总是前脚上课后脚跑来制作浮雕,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
在雕刻画中的植物时,为了能够将树木枝干的纹路雕刻得更加逼真清晰,教师沉浸其中,不记得自己在地上蹲了多久,站起来时险些摔倒,还好有同事的帮扶。我听说此事,急忙跑来问候,看到壁画附近灯光昏暗,特地让电工师傅加了一盏照明灯。黄姐说:“得到了学校的‘照明’,我们觉得内心无比温暖。”
其实,不仅仅是我乐在其中,学生、教师也一样乐在其中,许多学生总在课下讨论:“老师又去画画了”“老师们画得好漂亮啊”“这幅画好特别,老师们好厉害啊”……学生还经常会三五成群地跑到古筝教室门口观看我们作画。
作品终于完成了,最终黄姐并未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画上。在她看来,这幅《高山流水》浮雕画不是她一个人的,这是象征文艺二校校园文化的《高山流水》,校园文化是属于学生的,是属于教师的,是属于文艺路第二小学的。
此后,每当有客人来到我们学校,这幅浮雕画就成了必经的“打卡”之地,大家都说这幅画是文艺二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其实,我欣慰不仅仅是因为这幅画,更因为黄姐的一句话:“创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但是有了学校的支持,我感觉办法总比困难多。有时有困难我也不好意思说,你们都那么忙,但我发现你们总是能想我所想、供我所需,这大概就如同画中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样,不用言语就可以读懂对方的心思吧。”这段话对我而言无疑是最高的褒奖。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之一,除了学生这一主体,我一向提倡让教师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我们的校园文化,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输出、教育情怀的输出,同时也是学校责任文化的输入、专业发展的输入,一出一入之间,尽是积淀与成长、唤醒与点燃。
校园文化看不见吗?其实看得见。文化就在那里,代代相传,有老一辈文艺二校人的躬行确立,也有新一代文艺二校人的传承接力……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部执行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1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