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师范

仁爱乐教:面向乡村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

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程天宇  翟理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乡村兴,则国家兴。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路径,为实现乡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与转化、文化的引导与传承奠定基础。振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是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本土化优秀教师培养。

近年来,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紧跟国家战略指向,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贵州乡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本土人才,推动贵州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项目的承担高校,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了数百名师范生,这些师范生毕业后带着教育理想如期走向签约的乡镇幼儿园,开始了乡村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之旅。

面向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教育是本项目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学校制订了“园中校·三级实习”计划,即“省级示范园—县级示范园—乡镇级幼儿园”三级实习联动,其中乡镇幼儿园顶岗实习为期半年,实习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与当地政府签约入职本地幼儿园,或自由择业。

由于入选该项目的多数学生大都来自偏僻的山区农村,对农村环境较为熟悉且有一定的适应力,怀抱赤子之心,愿意重归大山支援乡村教育发展,所以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贵州山多地瘠,乡村地区虽然摆脱了极贫状态,但村民经济收入仍然较低,乡镇幼儿园幼儿多以留守儿童为主,缺少父母关爱。我们的学生虽然入职时间短、经验不足,但他们坚持跋山涉水做家访工作,渐渐成为家长口中可信赖的教师和孩子眼中的亲人,他们用行动的坚守诠释着“仁爱乐教”的真义。

如何使项目人才“能用”“好用”,真正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我被需要着”?我们在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方面坚持做好四件事。

践行师德,五位一体——构建师德生态养成教育新路径。学校以培养“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标准,实施“课程思政、师德体验、三节竞妍、讲堂文化、公益行动”五位一体师德养成教育。践行师德,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课程、课堂和教学之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体验,设立“师德体验馆”,以生命叙事与现代科技融合方式,通过听、说、做、思、对话将“四有好老师”变得鲜活而更具学习性;“三节竞妍”,学校每年开展技能节、文化节、感动节,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文化氛围;讲堂文化,将技能大师、贵州文人和行业能人请进校园,与学生零距离精神交流;公益行动,将师范生公益行动纳入毕业要求,要求学生进校即开始一项为他人或社区持续一年以上的服务计划,如担任孤独症疗愈花园服务义工或为留守儿童读书的志愿者。通过五位一体的师德教育,学生对师德的体验更加深刻,对教师责任的认识更加清晰,“仁爱乐教”的思想氛围更加浓厚。

双导师助力,职前职后贯通——学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根据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需要及“双导师”建设新要求,体现师资融合与交叉引领,在培养中由校内专任教师负责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指导,双导师共同指导师范生职后专业发展。为保证项目的高品质性,我们对教师的遴选格外严格。学生培养须经过拜师仪式正式确立师徒关系,在读期间由专任教师指导学业发展,幼儿园导师指导实践技能;毕业入职后,专任教师定期入园开展实地指导,幼儿园导师通过线上随时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定期进行考核,共同助力学生入职适应及专业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卓越能力的乡村幼儿教师需要幼儿园与高校紧密合作,帮助教师摆脱“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促进乡村幼儿园与高校对话合作,实现学前教育科研与实践的转化应用。

园校互融,双园互动——构建“三景融通·三级联动”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园—校”合作不健全、学生发展与行业需求不对应、专业实训质量与培养目标不匹配等突出问题。学校提出了“园校互融、双园互动”的实践教学新理念,核心要义在于突破学生常规实习场域界限,构建以“三景融通(真实景、虚拟景、仿真景)·三级联动(省级示范园、县级示范园、乡镇级幼儿园)”为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我们在校内建立了以仿真实训室、虚拟幼儿园和附属幼儿园为场景的线上线下实践场所;校外建立了省级示范幼儿园、县级示范幼儿园、乡镇级幼儿园三级实践基地。“三景融通”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连的各种实践学习链接,“三级联动”为学生提供基于示范引领、实践体验和自主创造的实践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认同、专业信心和专业能力,也坚定了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扎根乡村基层的信念。

自治管理,自我赋能——创造学生主体意识“苏醒—成长”的体验场。主体性是人创造的源泉,是形成师德师能的基础。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内在主体性,学校在班级内部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建立自治管理系统,搭建班级与系部、学校、社团组织之间沟通桥梁,充分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大局观念和独立精神,而且帮助学生磨炼意志品质、提升自治能力和操作水平、塑造健康的人格。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学生自治管理办法》《学生学习创新奖励制度》等相关制度,依托班团活动、社团组织、素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管理中心、学业辅导中心等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点,培养面向乡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应该做到职前“精心培养”与职后“全心支持”相结合,共同助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挑战性,也具有创新性,追求卓越永远在路上,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永远在路上。

(作者分别系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校长;本文系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计划项目成果)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24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