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家影像

傅斯年的两味“猛药”

发布时间:2023-09-19 作者:林秋霜 来源:中国教师报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

————————————————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带有山东口音的诗吟声,在1948年的傅斯年家中传来,每一个字都镌刻着历史沧桑。这是傅斯年一生中极关键的时刻,时任台湾省主席陈诚致函致电,邀他渡海出任台湾大学校长。

三日闭门不出的傅斯年,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梳理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徘徊犹豫之后,最终选择携带部分亲人和主要生活用品渡海,终于1949年1月20日到台湾大学就职,并继续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自从1945年宝岛台湾光复,台湾大学自然回到了祖国怀抱,但数年间校长几易其人都不见起色。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个烂摊子。傅斯年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任命之后,傅斯年在第一次校务会议上为台大的发展定下基调和方向:教育、学术和建设。这三个关键词也成为台大的使命。台湾大学既要成为一个“学术机关”,也要担负起台湾高等教育的责任,同时对于台湾建设的协助也不应该放弃。基于这种认识,傅斯年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努力将台湾大学建设成“第一流的大学”。

很显然,第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第一流的教授,因为“学校的好不好,糟不糟,只是一句话:人才集中不集中”。深受恩师蔡元培的影响,傅斯年的办学方针始终受他影响。

傅斯年的“人才集中”战略难度很大。战火不断,政局动荡,众多大陆学者才安居未久,不想再迁徙。因此,傅斯年不仅未能邀请到一些著名学者赴台任教,连一些原在台大任教的著名学者也未能留住。如动物系主任朱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49年初回到上海,未再返校;数学系姜立夫教授与土木系陶葆楷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土木系主任)于1949年暑假离台赴穗,任教岭南大学;政治系萧公权教授(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则于该年底前往美国;植物系主任李惠林(中研院院士)也于第二年暑假后前往美国……傅斯年曾给他至为佩服的老友——傅夫人俞大綵的亲表兄陈寅恪发了聘书,并替他申请台湾入境证,陈寅恪最终却选择长留岭南……

没有一流教授,想要造就一流大学,近乎痴人说梦。傅斯年手中还有一张王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是中研院14个院所中唯一一个整体迁台的,所长正是傅斯年本人,这正说明傅斯年的强大人格魅力。再加上陆续渡海迁台的部分学人,1949年2月底,台湾大学的教授终于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班子,史学系有张贵永、方豪、李济、姚从吾、刘崇鋐、劳干,中文系有董作宾、伍俶、毛子水、孙云遐,外文系有英千里、沈亦珍、张肖松,物理系有周长宁、陈尚义,法律系有梅仲协、曾伯猷、林彬……可谓人才济济。

傅斯年还有一招:借。他跑到台湾师范学院,找院长刘真商量“借将”,于是延揽到岳长奎、范传坡等几位教授。而台大教授如沈刚伯、台静农、劳干、屈万里等人,也开始到师院兼课。

作为校长,傅斯年当然明白,纳新也要去旧。对于不能胜任教学的教授,傅斯年就将其转聘为图书馆编纂,聘期满一年后不再续聘。据统计,两年时间先后有70余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告别了台湾大学。

与此同时,一流大学还需要有一流学生。一流学生的入口自然是考试。在民国,拒绝请托的教育家大有人在,但没有人可以和傅斯年的压力相比。当时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党军政官员及工商学界携眷赴台者甚多,其子女急欲入学就读,流亡台湾的其他学生亦众多,而台湾大学是官商子弟也是有志青年求学的首要目标,这大大增加了台大招生、管理方面的压力。

雷厉风行的傅斯年深知,如果不在最初刹住歪风邪气,后面就难以收拾。于是,他先在办公室门口贴上“有为子女入学说项者,请免开尊口”的条幅,再严格把关入学考试。印刷试题时,把印工和职员全部关在楼里,断绝交通,四周以警察看守,仅校长与教务长可以自由出入,考题仅在考试前数点钟付印,考试未完,监守不撤,录取标准决定之前,不拆密封。所以没有人能知道任何一个人的分数及其录取与否。同时,傅斯年公开声明,一定秉公办事,绝不会徇私舞弊,并要求大家进行监督。他说:“假如我们以任何理由,答应一个考试不及格或未经考试的进来……这对于大学校长一职,实在有亏职守了……如果有人查到我有例外通融之办法,应由政府或社会予以最严厉制裁。”傅斯年说到做到。

有此聘师、招生两味“猛药”,台大焕然一新。接下来,傅斯年只需要内部的管理。

然而,校务烦冗,更兼傅斯年身患高血压,秘书回忆,“这一年零十个月来,(傅斯年)每天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外,统统是用在台大上头”。最终,傅斯年献身台大,离他上任仅700天。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乱世风云,有限余生。傅斯年将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献给了台湾大学,为祖国宝岛续命文脉,可谓千秋伟业。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