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在基础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产生重大影响。随着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70项获奖名单的公布,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获奖成果的结果,更要关注、研究教学成果的生长过程。以结果为目的的功利追求带来的可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的结局,而以过程为导向的育人实践则会形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态。为此,教学成果的培育需要做好以下五件事。
选好“种”。种子是结果的前提,“有什么种结什么果”。教学成果的选种就是“选题”。具体到一个题目的确定,则需要“外显主题、内隐问题”。比如,我们针对小初衔接中存在的缺乏贯通机制、缺少适应性方法、缺失融合性举措等问题,确定了“全面质量观引领的小初衔接市域实践”这一选题。这里外显的是“全面质量观”主题,而内隐的则是“小初衔接不畅”的问题,该成果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此,区域层面要立足国家政策导向,结合教育实际,列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焦点等问题清单,在省市规划课题申报、精品课题培育、内涵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选题的引导与培训。
育好“苗”。苗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萌芽,育好教学成果的“苗”就是要做好对研究问题的顶层设计,明确在3—5年甚至8—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围绕选题具体做哪些研究。比如,我们在做“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课题之初,围绕“整体改革”设计了从事到人的德行引领改革研究、从分到合的体制创新改革研究、从点到面的整体融合改革研究、从旧到新的资源整合改革研究、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机制优化改革研究、从同行到引领的功能深化改革研究6个子课题,再细分为37个具体的研究要点,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区域需要定期举行课题设计、项目设计、教学改革设计等培训与指导,为一线教师在育好“苗”的大道上“铺路架桥”。
施好“肥”。肥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肥力的高低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高低。教学成果的培育需要给足生长的“肥料”,这里的“肥料”就是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换言之,教学成果的培育就是要把“想”的事“做”出来,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案。比如,在“做数学:学科育人的创新实践”项目中,我们历经多年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做数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了“做数学”的教学模型、建立了“做数学”的评价框架、开发了“做数学”的系列资源,定期举行全省范围的研讨与交流等。教学成果是在反思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课例、寻找理论依据等一系列“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区域需要引导教师进行基于现场的研究。对一线教师而言,需要做到课题从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只有这样教学成果的实践意义才真正凸显。
修好“枝”。对于树木而言,修枝可以改善通透条件,满足对光照的需求,有利于枝条生长、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修枝是保留主枝、剪掉侧枝,也可刺激长出新枝。推及之,修好“枝”也是教学成果培育的重要环节。这里的“修枝”是对教学研究的探索积累进行回望、回溯、梳理、整理,也是意义赋予及再自觉化的过程,可以激发教育工作者自觉探索和主动变革的持久热情,更是一个项目得以向纵深推进和不断迭代创新的应然路径。比如,我们的“数学实验”研究项目,在近20年的研究历程中仅对数学实验的概念界定就数十易其稿,在研究内容上起源于“综合与实践”、兴起于“数学实验”、发展于“做数学”,走出了一条数学学科育人的新路径,该成果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也是特等奖六选二候选成果。因此,区域需要组建教学成果培育指导团队,定期走进培育项目承担学校,帮助学校和研究团队对项目进行“修枝”,“修枝”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整好“形”。所谓整形,就是运用剪、锯、绑、扎等手段使树木形成栽培者所需要的树体形态。教学成果奖的形态是什么?教学成果奖严格来说是一套方案,包括教学方案和改革方案,反映的是教育工作者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适应未来发展制订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就需要对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所思、所想、所悟、所得进行“整形”,“整形”的过程就是教学成果的凝练或提炼的过程。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在《我们怎么做教育教学研究——基于中小学教师的视角》一文中写到,成果凝练需要“倡导一个基准,讲究两套功夫,把握三个向度,穿越四重境界”。这里的“两套功夫”,一是指讲故事,二是指结构化。结构化也可以称为“整形”,就是要把教学成果的要素、要素间的构成关系以及如何运行说明白、讲清楚。只有说清楚了才能推广、才有价值。许多一线教师可能做了许多研究,也有具体的操作方案,但由于缺少提炼的功夫而错失获奖良机。因此,区域可以编辑获奖成果集,也可以定期开展成果博览会,用典型示范引领广大教师增强提炼的功夫。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3年09月20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