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特别报道

始终站在解决一线难题的前沿

——浙江省教研系统以有为求发展

发布时间:2023-10-10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块吸满水的海绵需要有人“挤一挤”才能恢复生命的张力。13年前,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余仙凤就幸运地碰到了给自己“挤一挤水分”的人。

时间回到2010年6月4日,那是一次教研培训,活动中余仙凤上了一节《三角形的认识》,自以为成功的她受到了教研员的“当头一棒”:“不放手,怎么知道学生的起点在哪儿”“你只是在备教材,根本没有备学生”……

“这是我走上教学工作岗位以来经历的最严厉的一次批评,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成长饱和感’的假象被他们挑破了。”余仙凤回忆道。

找到限制区域、学校、教师发展的障碍,挑破现象直抵教育本质,为更多的“余仙凤”提供教研支撑,这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成立70年来的使命追求。

“教师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今年8月26日,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成立70周年的活动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何东涛的话语赢得台下全省教研部门负责人的频频掌声。“教研活动越丰富、越聚焦、越贴近一线,我们越受益。”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朱德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听课评课一直是中小学最常用的教研方式。但不少听课评课活动停留于形式,听课教师只知道课好,不知道“好课”好在哪里;每次活动费心费力的是上课教师和评课专家,听课教师则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动”。

为打破这样的困局,早在2000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就组建了以教研员、特级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团队,从梳理“好课”的要素入手,不断变革听课评课方式,逐步转型升级为“现场改课”。

“‘现场改课’,首先是确定学生立场的‘好课’价值导向,设计现场观课议课支架,然后是变革评课的主体和形式,系统改造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何东涛说,“它不只是一种评课议课的方法,也成为了一种教研范式。”

即使已过去两年,杭州市时代小学教师杨洁对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的“现场改课”记忆犹新,当杨洁执教完三年级《小数》一课后,斯苗儿将多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分两组进行磨课改课,并抽签决定由他们进行改课后的展示。“原来,一节课可以有这么多种教法!”对如何上一堂好课,杨洁的目标更清晰了。

“从‘说给你听’到‘做给你看’,课堂上那些制约教师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都有了解决路径,教师不再‘模糊’地知道自己哪里需要改进,而是有了现场改课后的案例和方案。”斯苗儿是“现场改课”坚定的践行者和探索者。

一个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迭代更新。从2000年提出“现场改课”理念,到2016年组建学科共同体,构建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反思支架,再到2018年组建乡村教研共同体,跨区域验证与推广“现场改课”教研范式,逐步搭建“三段十步”改课支架,让“好课”的形成过程看得见、易推广……经过20多年的研究、验证和改进,“现场改课”教研范式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好课”“好教研”典型案例和理论文章。“现场改课”作为中国特色教研应邀在第14届世界数学教育大会进行展示。“现场改课”教研范式的相关成果获2021年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据统计,除了小学数学的“现场改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针对每个学科都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研模式,如初中语文学科的“学—教—评”一体化、高中英语学科基于综合视野的阅读教学改进行动等,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让余仙凤“耿耿于怀”的那次培训活动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9年启动的专题化新课程培训,主要针对中小学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每年确定一个专题组织一次研训活动。只不过余仙凤当时参加的活动名称由“疑难问题解决”变为如今的“关键问题解决”。

今年6月19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胜利小学副校长缪于冰参加了2023年浙江省小学地方课程“关键问题”专题研训活动,找到了“如何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评价”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答案。

有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也有自下而上的区域探索,让全省教育人把目光聚焦在区域、学校、教师、教学的“关键问题”上,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双减”政策实施后,为缓解家长焦虑,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杭州市萧山区集中教育系统资源,推出“微课云集”平台——一个根据教学进度实时更新的公益课后服务辅导库,助力学生课后方便、快捷地享受优质的线上资源。

“通过收集教学‘关键问题’大数据,勾勒出全学段全学科知识树,教师以攻克‘关键问题’录制相关教学资源,既提升了专业素养,又转变了教研方式。”萧山区教育局局长章建平说。

14年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每年有30多门学科开展“关键问题”专题研训活动,参加教师累计已超8万人,成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教研品牌。

“从‘疑难问题解决’到‘关键问题解决’,这是我们聚焦一线实际需求作出的改变,一线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何东涛说。

“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地位才有权威”

地处浙闽两省接合部的丽水市,是浙江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但因“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市范围不到200名学生的学校有108所,浙江省26个山区县占9个,是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洼地”。

如何把散落各处的学校串起来、教师聚拢起来,成为丽水教研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丽水市正在寻找出路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开启了“乡村教研提升行动”,以组团形式对山区26县进行精准联系,确立了每名教研员联系指导2—3个县(市、区)的制度。

“每个教研员每年到联系县1所乡村学校蹲点调研一周,促进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水平的全面提升。”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戴一仁说,“省教研室为丽水的9个山区县建立了‘帮扶团’,通过调研、座谈、问卷等方式掌握一线需求后,再从活动设计、‘关键问题’解决等方面帮助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有了省级教研室的助力,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通过蹲点教研,各县(区)通过片区教研、主题教研、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等共同解决限制区域教研的关键因素。经过几年的共建帮扶,如今丽水市的教育经验开始反哺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教育发展。

同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教研模式的转型,2021—2022年共组织199场教研直播活动,观看量超过611万人次,借力“数字东风”实现全省优质资源共享。

“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地位才有权威,我们要求科室成员尽量把脚扎进大地,深一些,更深一些。”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工作了34年的原党总支副书记柯孔标深有体会,“省教研室一直在努力将教研重心下移”。

从2006年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开展“携手行动”送教下乡活动,让教研员走进乡村一线,让专家资源向乡村一线教师倾斜,迄今共有240多位省级名师和教研员参加送教,6000多人次乡村教师受益。

同时,为了让乡村优秀教师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自2019年起举办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首场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金近小学举办。截至2023年5月,已举办14场展示活动。

“这样的活动,在给乡村教师搭建舞台的同时,也给其他教师树立了标杆,给他们一种信念,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闪闪发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说。

“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

一个省级教研部门,它的“触角”可以伸到哪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给出的答案是学校教研组,也就是教研体系的“神经末梢”。

“教研组是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体系中的‘托底’组织。”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主任方凌雁说,“要让教研组真正转化为有共同育人愿景的专业性组织,让更多教师在教研组的共同任务中重新发现自己、提升自我”。

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探索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协助省课改办下发《关于建立与健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启动校本教研推进工作;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启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2008年,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试行)》,将校本研修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发挥教学管理的指导性功能,帮助教师理解并落实课改政策和教学常规;2020年,重启“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行动,推动学校将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校本研修等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新常规,服务课改有效落地实施。

“‘见’小‘抓’大,我们要努力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也要做好教育的引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说。

触角的延伸,让一线学校结出“累累硕果”。如温州实验中学科学组按年级分设备课组,每个备课组利用云盘建立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资源,并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此循环往复,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动力系统。

“看见别人无视的问题、重视别人忽视的问题、强化别人弱化的问题,保持教研人的专业和敏锐。”何东涛说,“一项工作长年累月持续下去,就会看到成果”。

在历次重大课程改革中,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都设立了重点研究项目。近10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开展了德育整合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改革、项目化学习、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等重点项目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新常规。

像如今的科学教育热,早在2003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就已经着手行动。2003年,以“共建·共享·共进”为理念,组建“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2006年,创建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网,定期开展网络沙龙研讨;2013年先后创建微信公众号、每月研修直播室、同步课堂等数字平台;2017年至今,建设数字化全域共享系统,引领小学科学研修方式不断改进。

20年来,小学科学教学网54位管理员和12位网络骨干会员中,2人成长为全国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5人成长为特级教师、2人成长为正高级教师、17人成长为高级教师。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授予全国唯一的“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基地”。

“教研针对的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没有大小、主次之分,看似具体而微但小中见大。”何东涛说,“无论教研组还是校本教研,无论学科建设还是送教下乡,我们希望能为大家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11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