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厕所社交”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困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因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的一个提案,让“厕所社交”现象冲上了热搜。李国华呼吁:“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
据了解,所谓“厕所社交”是指一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课间不允许学生奔跑打闹,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座位上,无奈的学生开始热衷于躲进厕所社交。
这一现象暴露了学校管理的简单化。当很多人都在批判学校这种“圈养”式管理时,记者近日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参加该校第四期学术之夜时,却听到了校长曹君对“厕所社交”现象的另一种解读。在她看来,针对“厕所社交”现象,教育者要反思:我们的课堂生活是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当孩子感到课堂生活和校园生活无聊无趣的时候,就会跑到更隐蔽的角落。显然,这样的反思精神为校园生活更丰富、有趣增加了可能性。
曹君的追问让我想到去年冬天走进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时看到的“沸腾”的课间。那天,沈阳刚刚下过第一场雪,上午的大课间十分热闹,有人堆雪人,有人滚雪球,还有人打雪仗,校长路过时还会被学生“攻击”一番;在教学楼内,有学生在十几米高的攀岩墙前PK,也有下国际象棋的。屋顶上有吊环,墙上能攀岩,楼层之间建有巨型滑梯,更吸引眼球的是操场上横七竖八摆放的大小轮胎,足足有近2000个,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玩具和道具。总之,在这里“厕所社交”成了一个伪命题。这所运动味十足的学校曾被人解读为“体校”,但在校长侯明飞看来,这才是幸福的教育场景,“学生越运动,越健康,越安全”。
浑南九小沸腾的校园与备受诟病的“厕所社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说“厕所社交”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异化和扭曲,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学校管理智慧的不足。
那么,如何让热衷于“厕所社交”的学生回到常态,让消失的“课间10分钟”回归校园呢?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给学生更多自由,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毫无疑问,减少控制,给学生更多自由是重要前提。当孩子的心是自由的,内心没有害怕的时候,快乐便会自然而然发生;相反,当学生在教室和校园不自由时,就会借着去厕所的时间寻找自由,当学生的内心缺少安全感时,就会躲到角落里交往,当学生说话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厕所社交”就会悄然兴起。
二是丰富校园和教室生活,让学生过一种有趣味、有挑战、可选择的生活。就像浑南九小沸腾的校园背后是好玩且丰富的项目一样,只有丰富有趣的校园生活和课间活动才能将学生从“厕所社交”中解放出来,更好地让学生汇聚在“伟大事物”的周围,让教室和校园成为学生心灵的牧场。
三是创造非正式学习空间,让正式学习和非正式生活相得益彰。如借助学校走廊、连廊、门厅等创造一些好玩的场馆,让学习可以更自由地发生。非正式学习通常发生在课外,遗憾的是,学生的非正式学习不断被正式学习所挤压,人如果长期生活在正式环境下就会不舒服。因此,学校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开一扇窗,关注非正式学习,创造非正式学习空间,让非正式学习润泽心灵,更好地支持正式学习。
有人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其实教育何尝不是如此,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纠偏。“厕所社交”现象出圈就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当学生感到不自由时,就去扩大学生自由的边界,当出台一项制度时,要反复思量是为了方便管理,还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不仅体现了管理者的价值排序,也考量管理者是否真正尊重学生。切不可好心办了坏事情,为解决一个问题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7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