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使人不忘其本,使文化不断其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成果展示与交流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4-04-16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理是相通的。”在一节小学科学公开课上,广东省博罗县泰学学校科学教师羊炳奇抛出这个观点,他通过实验、观测、研讨、交流等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4月11日,由中国教师报主办,博罗县教育局、博罗县泰学学校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成果展示与交流研讨会”在泰学学校举办,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教育体系等话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进什么、进多少、怎么进?面对这个问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起草人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光泉表示应该遵循4条原则: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强化经典意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文静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原则概括为“修己以敬”“心上用功”“切磋琢磨”“功在当下”4个关键词,分别指向方向、要处、功夫、境界4个维度。

“罗浮山下鸟惊喧,萍水相逢泰学园。苏子精神传岭外,荔枝卢橘道心存”“罗浮山下四时春,泰学行知传统新。快读诗文三百首,不辞长作点灯人”,在会议的微报告环节,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江苏省无锡市教科院研究员黄树生分别以一首自创的七言绝句作为“开场白”,在他们笔下,“精神”“道心”“行知”“诗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之处。方麟尤其看重“诗教”的重要意义,“以诗育人,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美好,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水平”。黄树生则着重介绍了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方式,认为应该从校训、校徽、校歌、教学环境等方面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与会嘉宾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工作,会议呈现了多所学校的优秀做法。如河南省安阳市中华园小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甲骨文”文化资源,甲骨文教育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校长张丽娟以“字里遇见”为线索,分别介绍了如何从校园建设、教师研修、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方面将甲骨文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庄明华分享了该校“诗文育人”的成果,“我们构建了9种诗文活动课型,包括诗文诵读课、诗文知识课、诗文创作课等,与学生一起探寻诗文的学习途径”。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园岭教育集团园岭实验小学教学主任张卫红从一场“诗词大会”展开,介绍了学校将一次活动延伸为一门课程、一个课题的故事。“要做好玩的活动,做规范的课程,做研究的课题,这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上升的过程。”张卫红说道。

作为活动的东道主,泰学学校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创校校长李秀伟介绍,学校一直坚持国家标准、国学根基、国际视野,“我们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帮助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现任校长沈翠雯表示,学校一手抓传统的中华文化,一手抓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

作为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落地的载体,课堂教学是最受关注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史春妍带来了二年级语文《中国美食》一课,让学生在“品尝”各种美食的过程中学会了“茄”“葱”“姜”“炒”“炸”“爆”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还巧妙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溯源。听完泰学学校科学教师羊炳奇的《微生物与健康》一课,与会嘉宾感受到了跨学科教学的魅力,也引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博大精深,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应该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创造性转化,进而做到使人不忘其本,使文化不断其根。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7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