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学反思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发布时间:2024-04-16 作者:胡竹飞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3年,我第一次任教四年级科学课,备课时看到教材中用毫米计量降水量,有点懵:计量液体都是采用体积单位,这里为什么采用长度单位呢?于是,我马上查看教材中雨量器的图片才明白,不同的雨量器承接到的雨水体积是不一样的,但同一个地区、同一段时间,一般情况降雨量是一样的,所以测量雨量器中雨水体积肯定不准确,需要测量雨量器中雨水的高度。研究完教材与教参,自己搞明白了,心想着这个学习内容要作为一个重点跟学生讲解。

作为重点进行强调。我走进第一个班,请学生观察教材中雨量器的图片,讲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顺势强调,雨量器在测量降水量时测的是雨量器中水的高度,采用毫米作单位,因为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接到的雨量不一样多,测体积不准确,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反馈听明白了。当课堂作业交上来,我批改之后发现将近一半学生出错,于是面批,再逐个跟学生解释。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我发现学生的想法与我原先的想法一致,雨水是液体肯定要用体积单位。

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在走进第二个班上课前,我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到仪器室找来多个雨量器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到雨量器上找单位并读出来,追问他们为什么要用毫米作单位而不是毫升?没有人回答,然后我进行了解释。一个班四五十人,还有十几人在写雨量器单位时出错。

放手让学生辩论。看着学生的作业,我从中反思教学效果,知道这个单位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难点,说明测量水的多少用毫升作单位在学生印象中已经根深蒂固。如何让学生接受“测量降水量采用毫米作单位”这样一个迷思概念?我从学生的作业中了解到,出错的基本都是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如果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听课,那么高效课堂就在眼前。于是当我走进第四个班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粗细不同、高度相同的雨量器,问学生:“同样的时间,同一个地区,这两个雨量器承接到的降水量怎么样?”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粗筒接到的水量多,细筒接到的少。”我追问:“为什么?”学生答:“粗的雨量器口大,接雨的面积大,所以接到的雨水就多一些。”接下来,我在另两个班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其中一个班的学生没有不同意见,一致认为筒身粗的雨量器接到的雨量多。而另一个班有学生回答“同时下的雨,同一个地方,接到的雨水应该一样多”,另有学生说大雨量器接到的雨水多。两人各执己见。我请这两位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问“你赞同谁的意见”,然后根据学生所作的选择将全班学生分成两队,请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这两个雨量器中的水量肯定不一样多,但什么是相同的呢?学生辩论之后得出雨水的高度。所以,他们自然想到雨量器的单位应该采用长度单位“毫米”。

让学生分成两队辩论的好处是学生被迫进入深层思考,科学思维从低阶向高阶推进。而在那个没有不同声音的班级里,我自己单独作为一个组想办法说服对方,师与生形成辩论的两方。围绕“如果测量雨水体积的话,那安置大雨量器的地方是否下的雨大一些?如何根据雨量器中的雨水来判别雨量的等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辨,于是有少部分学生想到这两个雨量器中水的高度应该是一样的。之后采用模拟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

动手实践探究实验。经历了整个年级的教学之后,我感觉意犹未尽,更觉得缺少点什么。我想到应该“真材实料地测量降水量”,于是给每个学生布置采用身边大小不同的瓶瓶罐罐制作雨量器,等到下雨天让所有的自制雨量器全部“上场工作”,雨停后学生开始读取降水量,这时孩子们亲眼目睹口径大小相差很大的雨量器中水的高度,得出水面高度是一样的。

回顾自己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重点讲授式学习—实物观察式学习—思维碰撞式学习—探究实践式学习,从一开始的不敢放手,过渡到学生观察自主学习,再到逐渐放手,将学习的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探究—研讨—实践”的过程,在逐渐放手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反而更扎实。

“实践出真知”,即使是一个小小单位的教学,只有让学生经历探究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所习得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兰溪市振兴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7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