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不到点不开校门为哪般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叶 青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一所小学的多位家长通过社交平台反映称,学校上午7:40分开校门,8:10分开始早读,孩子每天到校后需要在校门口等待开门。

学校规定校门打开时间,利于保障学生睡眠时长、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维护良好校园秩序,有其合理性。但众多学生聚集在校门口,除了造成道路拥堵外,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尤其遇到恶劣天气,校门前依然上演“等待记”,反映出学校管理的僵化。

近年来,“不到点不开校门”所引发的家长不满情绪甚至舆情,在多地多校曾有发生。此前江苏常州某中学因暴雨天气仍严格执行到点开校门规定,导致学生冒雨在校外聚集,家长与校方发生激烈争执。

从严格执行开门规定的学校反馈看,多是担心校门过早开放会增加管理成本和安全责任。但是从家长角度看,因上班通勤要求,必须提前送孩子上学。一面是学校要面对校园安全零事故的压力,一面是家长送完孩子要赶去上班的匆忙。家校基于各自考量,造成了开门与送学的“时间困境”。

校门开合立场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校存在信任危机。家校群里监控式追问、家长随意举报教师,以及不时上演的“校闹”,都让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采取“防守型教育”。此前北京某小学为解决学生早到校管理问题,提前开放室内体育场馆供学生避寒,反遭家长投诉“为何不开放主教学楼”,此类非理性诉求让教育管理者陷入如履薄冰的无奈境地,倒逼学校采取求“安”策略,最终陷入学校怕风险、家长怕耽误、学生两头难的困局。

家校本是教育共同体,教育者和家长应是育人同盟。当学校被困在“安全之笼”里,教育者沦为“无限责任主体”,学校应有的人性温度和管理弹性在家校相互防范中消解,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

实际上,家校在校门开合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任何一方让步都不容易。我认为,与其纠结该不该打开校门,不如追问校门打开后如何管理。要破解校门前的等待困局,仅靠学校单方行动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重塑家校信任,释放教育活力。

首先要健全机制赋能。教育管理部门应制订校园安全管理责任清单,明确“合理预见范围”的责任边界,建立校园安全事故第三方评估机制,解开学校“无限责任”的安全锁链。

其次要明晰家校责任边界。充分发挥家委会桥梁纽带作用,推行“风险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风险家校共担机制,让家长放下“零风险育儿”的观念,接受适度风险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真正成为学校治理的同路人。

最后要构建多元共治模式。学校应在完善校园保险机制、加强家校沟通基础上,推出“弹性入校”制度,设置早到自习室和安全活动区,采取教师值班、高年级学生轮值、家长志愿者协管等方式,实现校园安全管控与人文关爱的平衡。学校还可以借助新技术找到优化空间,比如一些学校启用智能手环系统,学生到校后刷卡激活定位功能,教师可通过电子围栏实时掌握学生动态。

校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分界,更是家校关系的“晴雨表”。对彼此敞开心门,才能让校门成为家校的情感链接,重现学生鱼贯而入、教师笑脸相迎、家长信任目送的入校场景。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