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封闭的专业领域,还是开放的社会议题?这个话题折射出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复杂定位——既是需要专业守护的殿堂,也是无法脱离社会土壤的生态系统。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着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实践逻辑,其专业属性是不可失守的根基。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构建的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提出的“四阶段教学法”,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这些专业理论构成了教育实践的科学基础。某小学曾尝试完全按照家长投票调整课程表,结果导致教学计划混乱,学生成绩下滑,最终不得不回归专业规划。可见,放弃专业主导权的教育必然陷入无序之中。
教育的专业价值还体现在对社会潮流的理性过滤。当“成功学”泛滥成灾,教育者需要凭借专业敏感守护“多元成才”理念;当技术崇拜冲击课堂,教师要以专业素养判断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合理边界。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教师的这种独创性,正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积淀之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这个看似封闭的空间承载了越来越多个体生活的内容,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复杂的情感波动,无一不在校园内发生、发展。可以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与预演,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率与社会内卷程度呈正相关,这印证了教育问题背后的社会根源。当下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本质上是社会阶层流动放缓、就业竞争前移的投射。如果学校教育只专注课堂教学,忽视家庭、社区对学生的影响,就如同在沙漠中培育鲜花——再精湛的园艺技术也难掩水源匮乏的困境。
教育的社会属性还体现在其改造社会的功能。晏阳初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通过“除文盲、做新民”的实践推动了社会改良;芬兰基础教育改革以“现象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本质上是为应对信息社会对人才素养的新需求。教育要真正回应社会期待,就要成为撬动社会变革的支点,而非被动适应的齿轮。
教育的专业性与社会性不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应是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一些学校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学校定期为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工作坊”,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同时引入社区资源开发“城市微旅行”课程,将社会议题转化为教育内容。这种“专业引领社会参与,社会反哺专业发展”的模式,让教育既保持专业深度,又展现了应有的温度。
平衡教育专业性与社会性的关键,在于明确教育的主体性。学校教育应作为“专业中介者”,在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元主体间搭建理性对话的平台——课程设计方面,建立“核心课程+社会议题课程”的双轨制,核心课程坚守专业标准,如语文学科的经典文本研读、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社会议题课程则围绕环保、科技伦理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构建“专业素养+社会适应力”的综合评价模型,既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其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软技能;实施“专业能力+社会洞察力”的双元师资培训,既强化对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为师范生提供社会学、公共政策等学习内容,让未来教师具备解读社会现象的能力。
处在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解:教育的专业性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骨骼,教育的社会性则是其蓬勃发展长出来的血肉。唯有让专业理性与社会关怀在教育场域中和谐共生,才能培养出既具知识底蕴又能适应社会变革的“完整的人”。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重庆市璧山区凤凰小学校党总支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