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内涵特色项目“悦读润童年”课程基地校,连云港市新浦实验小学积极探索全学科阅读实践新路径。为破解“兴趣不足”“学科壁垒”“评价困境”等现实问题,学校提出“三融一体”全学科阅读实践模式,通过“大任务、大概念、大时空”三维融合的核心理念,重构课程体系、统整学科资源、融通阅读时空,助导学生从“学习阅读”走向“在阅读中学习”,生长阅读力,提升学习力,让阅读成为童年生活源源不断的滋养力量。
大任务驱动,以真实情境引领阅读实践
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新浦实验小学注重丰富“学科+”全学科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全学科分级阅读校本教材及推荐书单,开展“1+X”主题阅读活动,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综合性大任务设计,将阅读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引导学生调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开展分层探究,促进协作学习,解决复杂问题。
在“探索自然奥秘”综合性阅读实践中,各学科教研组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依存”这一核心认知,设计了为期3周的“生态瓶里的大学问”研学活动。活动启动前两周,语文组精选《昆虫记》《森林报》《寂静的春天》等12部科普读物,学生阅读并制作“生态词汇卡”;科学教师带领学生观看讲解纪录片《蓝色星球》片段;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生态瓶设计图的绘制……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大自然,采集生态瓶制作材料;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制作布置“微景观”生态瓶……
“老师,我的小鱼变少了!不会被同伴吃了吧”“哇,原来苹果螺壳上的花纹和书里写的一模一样”……科学实验室里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该不该打开瓶盖救鱼?”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辩论会上,正反双方从《寂静的春天》中找到了论据。在活动后期的成果汇报中,学生不亦乐乎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生物活动微视频、《鱼宝宝的日记》绘本、《生态瓶里的生物链》导图……
“当孩子们热衷于观察、主动探究并且自信地表达时,科学的种子就已经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了。我们将继续以‘问题链’推动全学科阅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项目式学习。不仅建构知识概念,更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这正是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武小莉说。
大概念引领,以核心议题深化阅读实践
伴随着下课铃声,孩子们从教室里陆续走出。三年级学生章新晨仰起头,指尖轻轻划过展板上曲折蜿蜒的城垛线描图,喃喃自语:“原来长城真的不是一条直线,这里是曲线,这里是长方形……长城好长呀!”这是新浦实验小学“探秘长城·传承文明”全学科主题阅读课程周的寻常一幕。
新浦实验小学锚定“悦读润童年”育人理念,开发跨学科素养核心议题,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全局视角统整学科资源,探索“阅读浸润+探究建构+知行共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大概念”知识图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琅琅书声来自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师高秀红轻点屏幕,三维建模的长城关隘在戈壁风沙中渐次浮现。“请大家结合阅读知识储备,想一想为何春风‘不度’玉门关呢?”话音未落,小手如林。
美术课堂,读完《长城砖》绘本,教师李欣引导学生用陶土复原不同朝代的城墙肌理。“这块北齐长城砖的纹路,是我在图书馆地方志里找到的。”一个女孩兴奋地指着作品说。
课程成果展当日,各年级学生以形色各异的阅读成果呈现出“我们的长城”:长城手绘本、树叶拓印、“微长城”文创、长城环保提案……家长驻足在长城主题数字屏前感慨:“孩子现在不仅爱去博物馆,还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历史展品,这种学习方式真了不起!”
“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跨学科素养核心词,新浦实验小学以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为锚点,构建起多学科联动的主题阅读课程。正如校长吴继桃所说:“阅读润心,课程育人。我们要将阅读真正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工具。当学生在语文课朗读自己写的《假如我是长城砖》,在数学课借助公式解释敌楼间距的防御优势,在英语课演绎丝绸之路的商旅对话,长城就不再仅仅是历史记载的扁平符号,而是文明传承的解码密钥,更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载体。”
大时空构建,以泛在场景丰富阅读实践
数智时代的到来,标志着阅读必然走向破界和融通。新浦实验小学整合多方资源协同打造“群星悦读”育人矩阵,构建教师引领、学生为本、家庭协同、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大时空阅读生态系统。
教师团队呈现“主读+共研”成长样态:依托“悦读悦美”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打造“墨香师语”教师读书专栏,开发融合课程资源包,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例如在“如何让悦读真正发生”全学科阅读策略研讨沙龙中,上半场聚焦政策解读:各学科组结合案例解析了“破五唯”评价转型路径;下半场教师分学科献策——语文教师苏悦设计了激励性评价语言,信息技术教师戴丹丹依托“超星数字阅读”构建了智慧评价体系,美术教师耿国欣以美育视角设计了艺术素养评价标准,家校共育导师张方书探索了家长陪伴式阅读评价模式。数学教师王飞感言:“跨学科研讨打破思维壁垒,智慧化评价工具让阅读数据可视化成为可能。”教科室主任孙秀英语气中饱含信心与期待:“全学科阅读评价需要立足学科特质,实现‘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
学生实践运行“阅读+”模式:积极开展“阅读+思政”主题班队会、“阅读+成长”典礼仪式、“阅读+传统文化”艺术展演、“阅读+节日文化”……在世界读书日,学生化身“书香设计师”将书签变成流动的微型艺术馆,以卡纸、流苏、干花为媒,将《论语》箴言与水墨山水相映成趣,让科学公式与卡通插画碰撞火花,更在“读书破万卷”等励志警句旁勾勒出书卷造型的立体剪纸。美术教师张乐赞叹道:“方寸之间见乾坤,孩子们用书签建构起跨学科的美育课堂。”
家庭层面建立“三共”机制:共读计划、共写日志、共享心得。每月“家庭阅读日”活动吸引90%以上家庭参与,亲子共读时长平均每周增加1.5小时。家长群体反响热烈:“亲子共读让家庭交流更有深度”“以前总担心孩子读书耽误学习,现在陪伴多了,发现他读着读着,作业里遇到难题竟然能自己设法解决了”。
社会支持形成“三联动”格局:与社区联动举办读书会,与企业联动建设图书角,与媒体联动推广阅读经验。当夕阳为教学楼镀上金边,校园读书吧处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小小身影,创客教室依然灯火通明。吴继桃的手机不断弹出新消息:在学校“群星讲堂·社彩纷呈”系列讲座中,连云港市读书研究会主要创始人殷然带来的红色主题讲座好评不断,“中国好人”徐建红老师的精彩分享档期也已确认。
在这里,阅读早已突破纸张的边界,在虚实交融的时空中,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重塑教育生态,书写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