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完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 提升中职教育吸引力

发布时间:2025-05-20 作者:邱小健 李 攀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将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技能型社会、改善民生福祉、夯实教育强国根基的重要途径。

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不仅能为适龄青少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必要的生活与学习保障,更是破解“上学难”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其既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对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在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特别是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优化职普比等方面,资助政策的作用和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使其成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推动器,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作为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学学院,科研实力强劲。学院长期聚焦中职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加强学术研究,积极构建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致力于为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学院鼓励并协助研究生参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学术年会,同时指导研究生作题为《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困境和纾解路径——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分析》的报告。该报告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为理论支撑,深入剖析了当前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困境与不足,并从完善资助政策内容体系、加强执行机构管理能力建设、科学准确传达政策目标和优化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收获广泛好评。

学院教师发表于教育类权威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8期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研究》一文,同样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究。

这项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公平性研究》(项目编号:BJA2001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项目立足政策分析研究视野,对中职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性的研究,填补了中职学生资助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这项研究在借鉴Gilbert&Terrell的社会福利政策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5W”分析框架,即资助对象(whom)、资助内容(what)、资助方式(which)、资助主体(who)、资助价值观(why),并对我国的中职学生资助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

研究发现:在资助对象方面,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从普遍性资助向选择性资助转变,“贫困”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成为主要资助对象,“贫困生”精准识别度不断提升。

在资助内容上,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资助内容日益丰富;在资助方式上,从单一方式演变为多元混合方式,且日益注重人文关怀;在资助主体上,从一元主体发展为多元主体,政府“主要主体”地位持续巩固;在资助价值观上,既体现了国家宏观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也反映了资助政策“激励引导”和“追求充足”的价值诉求。

基于对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现状特点的分析,研究者提出: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我国中职学生资助政策应当创新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5W”模型,持续完善和建构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教育强国建设所需技术性人才方面的适配度。

具体而言,在资助对象上,应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中职贫困生认定工作,提高资助对象精准度;在资助内容上,加强“助困性”资助内容供给,进一步丰富资助内涵;在资助方式上,优化并加大隐性资助方式的运用,增添资助的人文“温度”;在资助主体上,完善“政府为主、多元参与”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经费充足;在资助价值观上,强化资助育人取向,将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该研究提出的“5W”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教育政策理论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精准资助、优化隐性资助方式、强化资助育人功能等建议,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完善指明了可操作的方向;强调加强“助困”资助内容供给,有助于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展望未来,我国中等职业学生资助政策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完善和优化资助政策内容体系,充分发挥资助政策的作用与功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