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礼乐教育”应贯穿现代教育始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作者:朱 梅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国是礼仪之邦,更是礼乐教化之邦。古人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推行礼乐教化,形成了“礼乐教育”。时至今日,“礼乐教育”仍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应贯穿现代教育始终。

“礼乐教育”源远流长

“礼乐教育”是中国古代社会独有的文化形态,起源于早期人类社会的祭祀活动,成熟于周。伴随着《周礼》《仪礼》《礼记》的三礼兴起,礼与乐互为表里,礼乐互文、礼乐教化、“礼乐教育”逐渐成熟。

礼乐制度被古人用以教化众生。礼乐被用以化解欲求和痛苦,为利益冲突寻找平衡点,实现群情和谐。“教”为上施下效、发蒙遵行,“化”为革新立命、推进文明,礼乐教化逐渐演变成为“礼乐教育”,启承制度、革新人生,造福社会民众。礼乐教化具有遵秩和谐的意义,即“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其中也有稳定创新的属性。

最重要的是,礼乐教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广义教育的一种,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为社会生活各方面各领域的礼仪规范,潜移默化地熏陶塑造着人们的性格、素质和内心。

“礼乐教育”的现代意义

如今,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思想学说层出不穷,但“礼乐教育”并没有过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其优秀基因、积极因素无不有利于民众、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育。现代教育愈发细化、门类繁多,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职业教育还是非职业教育,都离不开德育。“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礼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古代“礼乐教育”所倡导的人和事物的规范、礼节、礼仪、礼貌,以及美好的音乐、歌曲等都在影响着教育、社会和民众,到如今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到人际交往、集体原则、社会良俗,都离不开“礼乐教育”。古代不像今天有着独立的教育体系,教育事务没有专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官师不分、礼教合体,称教育为教化。古代专设教化官员——司徒,专门负责冠、婚、丧、祭、乡、相见“六礼”,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教”,以及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八政”。此三项教化内容表明,教化针对生活、生活就是教化,个体就是群体、群体等同个体,在礼乐教化的范围内,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彼此内外相接不分。

古代教化体系包含的教育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个人修养与制度规范中的要求和素质整合为一体,有效针对个体与集体、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平衡调节。身心与念行统一于礼乐教化,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礼乐教化既能够直接规范人的社会生活,还可以修身正己,保障个人生活和社会和谐,这同样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面。

“礼乐教育”的古为今用

“礼乐教育”有别于严刑峻法,也有别于形式说教,强调在赏心悦目、心悦诚服的过程中使人接受教育。“礼乐教育”并非枯燥、教条的死记硬背,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使人在身心和谐中认识事物、接受道理。“乐者,德之华也。”礼乐教化不会因“靡靡之音”致人消沉,乐的美妙反而能够振奋精神、引人昂扬向上,发挥教化的巨大作用。乐的本意在于伦理道德,娱乐作用则是次要。

“礼乐教育”应贯穿现代教育的全过程,始于幼时的家庭、幼儿园,贯穿中小学、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乃至贯穿终生。例如,每年的重大节日,入党宣誓、入团宣誓、特定职务的宣誓就职,婚丧嫁娶等特定的仪式,都可成为“礼乐教育”的实践场合。现代教育较之古代普遍增加了数理化、外语、德育、思政等诸多课程,学生的精力往往有限,各学科的学习也要有“轻重缓急”之分,因此,尽管开设专门的“礼乐教育”课不太现实,但可以在现有课程中加入“礼乐教育”,推动其纵向发展、横向拓展,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提质增量、提高效率。

“礼乐教育”能够净化心灵、弘扬人性。如今强调“礼乐教育”贯穿现代教育的全过程,重在摒弃糟粕、推陈出新,变化形式、适应时代,从而借古用今、焕发新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第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