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锚定强国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 | 特别报道

听!马兰花开的声音

——河北省阜平县推进乡村美育浸润行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5-27 作者:本报记者 孙和保 储召生 来源:中国教师报

汽车行驶在春夏之交的207国道上,曲折蜿蜒的道路串联起晋察冀日报社旧址、眼药沟、大岸底等红色场馆和乡土气息的村名,也不断闪现脱贫攻坚易地集中安置点、光伏发电产业等标识。记者一行的目的地是河北省阜平县马兰小学,那个距离县城35公里的村小,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诞生地。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来自阜平县44个虎头虎脑的“山里娃”,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一支藏在大山褶皱里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完美展现在世人眼前。

3年前冬奥舞台的精彩亮相,给了阜平美育走出太行山、走向世界的机会;3年后的今天,阜平教育人用美育浸润行动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偶然之中有必然

阜平县距离北京只有300公里,却是革命老区、深山区和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合一之地。相信很多人都会和记者一样好奇:为什么大山里会有支童声合唱团?登上冬奥舞台的为什么会是他们?

接待人员告诉记者:“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是临时组建的,44名团员来自马兰小学等5所学校,能登上冬奥舞台有偶然性,但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因为阜平近20年有着太多努力创造条件搞音乐教育的故事。

首先绕不开的是邓小岚与马兰小学的故事。邓小岚是人民日报社前社长邓拓之女,战争年代就出生在马兰村。2003年邓小岚回马兰村为烈士扫墓,看到马兰小学只有4间漏风的教室,学生很少会唱歌,便下决心为这里的孩子做些什么。

“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2004年退休后的邓小岚频繁往返于北京与马兰小学之间,筹资改建了7间校舍,并背来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义务教孩子们学音乐。2006年,“马兰小乐队”成立,邓小岚带着孩子们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13年,70岁的邓小岚举办第一届“马兰森林音乐会”;2015年,邓小岚更在马兰小学旁边的山坡上建造了三层的“音乐城堡”,作为孩子的音乐交流场所和自己的住处。

马兰村村民梁林江的家,紧挨着马兰小学旧址。邓小岚与马兰小学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梁林江等村民,也感动了社会上的无数人。梁林江告诉记者,邓小岚在世时和他是邻居,生活起居也是由他照顾;这个清明节他拿着祭品去邓小岚的墓地,没想到早就有人去祭扫了。

其次是北京“老校长下乡”的故事。2016年,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落实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通过组织“老校长下乡”定点帮扶阜平县,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音乐帮扶。当年10月,北京崇文小学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来到石猴小学、谷家庄小学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没有音乐教师,孩子们国歌唱不准、队歌不会唱,甚至连少先队生活都没过过。

付宝环当时就立下军令状,以后每来一次阜平就要给两校的孩子上一节音乐课。石猴小学只有一台雅马哈电子琴,她就用汽车拉着电子琴在两校轮流使用,留下了“音乐大篷车”的佳话。后来,付宝环还争取到原工作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捐赠了100架口风琴,争取到每个孩子一个吹嘴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所学校的孩子个个都学会了吹奏口风琴,山里的学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合唱队,还有了自己的校歌。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特级教师王骐的支教地是王林口中心小学。2018年一到学校,王骐便组建了“太行少年合唱团”。学校音乐教师杨子轶告诉记者,王骐来之前他们学校也有合唱队,但是没有任何专业训练,一年级和六年级其实是同一个水平。

“我给你们讲一百遍,都不如带着你们实践一遍。”就这样,王骐坚持每月一次跨越数百公里来校授课,每次都要待上三四天。学生们从零开始学习听音辨音,培养“音感”,逐步积累了系统的音乐知识。

或许正是邓小岚和“老校长下乡”在阜平的音乐教育故事打动了北京冬奥组委。2021年9月22日,付宝环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询问阜平的孩子能否承担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9月28日下午,冬奥组委负责人来到马兰小学,听了城南庄八一学校、马兰小学、大岸底小学、井沟小学、石猴小学等5所学校孩子演唱的《上学歌》《白鸽》和校歌,当场决定把阜平的孩子作为奥运会会歌的演唱者备选。

记者在阜平采访时,正赶上电影《马兰花开的声音》在马兰小学进行紧张的拍摄。这部温情励志的电影将真实再现阜平孩子走上冬奥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颂》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个细节,由于阜平师生没学过希腊语,从外国语大学请来的希腊语教师又不怎么会唱歌,于是便先让希腊语教师教会发音,用“最笨的方法”在每个希腊语下用汉字进行标音,再教孩子唱出来。

如今这块写有汉字标音的希腊语《奥林匹克颂》曲谱的黑板,还静静地立在阜平八一学校“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教室里。

马兰花开遍太行山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这个团名,是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不久才确定的。冬奥会结束了,阜平应该怎么办?这是摆在阜平县教体局局长周邦红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021年9月,音乐专业毕业、有着10余年教学经历的周邦红回到教育系统,成为阜平县教体局局长。冬奥会一结束,如何借鉴“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成功经验做好阜平美育工作,便成为阜平教育的一件大事。周邦红深知,在农村落后地区开展美育,缺的正是“合唱团”这样的抓手。

为了发挥“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的“种子”作用,阜平县在保持成员数量不变的基础上,从马兰小学、城南庄八一学校、向阳庄小学、大岸底小学等周边学校选拔具备基本音乐素质和演唱要求的优秀学生作为合唱团后备力量,并跟随合唱团一起训练。考虑到城南庄镇学生生源较少,选拔符合要求的补充队员存在一定难度,就在其他学校选拔学生作为第二补充梯队,确保替补学生数量充足。

出于管理上的便利,如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65名成员,全部在阜平八一学校就读。“因为出生人口在减少,学校可能会消失,但马兰歌声已经走得很远,永远不会消失。”马兰小学校长袁心顺坚信,马兰花儿“种子”已经在阜平大地四散开去,终究会破土、发芽。

同时,阜平以推广“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经验为突破口,围绕“在歌声中成长”的活动主题,坚持合唱引路、全县联动、全域覆盖,大力推进中小学“面向人人”全员美育工作。

为了实现人人参与,阜平全面落实“课前一支歌”制度,分年级在每天上午、下午第一节课前演唱不同歌曲,定时更换选择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歌曲,让学校回响着歌声、让童年填满了歌声。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是阜平推进美育的灵魂,为山区县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找到了载体。但不能否认的是,乡村学校发展面临着师资素养有待提升、生源减少等问题。

自2022年4月起,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对马兰小学及周边学校开展系列对口帮扶工作。在探索教育振兴帮扶方案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采取强化精准调研的策略,组织了多轮实地考察,针对阜平当地红色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状况及教育设施需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开展了“乡村振兴·美育先行”美育乡村艺术周、“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河北行”等活动。“电影下乡”活动以“强师工程”师范生为主体组成大学生美育支教团,通过“电影大篷车”的形式走进基层,开展露天电影放映、主题宣讲、电影情节戏剧再现等活动,推动高雅艺术走进乡村课堂。

“这是马兰小学的新篇章,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光。”周邦红说,“北京师范大学的帮扶不仅带来了教育资源,更激发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如今,阜平的“马兰花儿”早已开出太行山。2023年12月,“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作为特邀参演队伍,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旭日东升”人大组歌展演暨第三十七届“一二·九合唱音乐节”;2024年4月,保定学院师生、“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来到天山脚下,与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巴州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保定学院原创歌舞剧《嘱托》的演出;2024年9月,“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受邀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参加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

冬奥开幕式上站在前排左二位置的韩舒心,是当时年龄最小、幼儿园大班的“小豆豆”。“小豆豆”如今已读三年级,她会唱很多首歌,也伴随着合唱团的脚步走了很多地方。

“社会上有些人误以为每次展示都是同一群孩子。”阜平八一学校校长高娟娟笑着说,“其实不是,一茬茬的孩子正在成长,他们已经开始在不同舞台上发光,马兰花儿已经有了一代、二代、三代……”

乡村校如何美育浸润

今年5月3日,在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的歌声”文艺会演上,阜平县王林口中心小学“太行山少年合唱团”的孩子合唱了《拉起手》《飞向东方》等曲目,歌声、音乐声、欢笑声久久盘旋在骆驼湾的上空。

这正是阜平深入落实“定期组织展演”举措的生动体现。早在2022年7月,阜平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如今每年4—5月,阜平都会组织开展校级展演活动,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六一”前,各学区和县直学校举办区级展演,“七一”组织全县中小学生艺术节。

“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每年组织策划一场活动或演出,包括合唱、舞蹈等不同形式。”周邦红说,“乡村需要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

这些展演活动不仅为师生提供了舞台,也为本地群众丰富了业余生活,吸引了周边游客走进阜平,为乡村振兴和教育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

湖中投入石子荡起的涟漪开始向外扩散,2023年春,保定市教育局与保定学院联合启动“马兰花开遍太行山”工程,以合唱为抓手推动全市美育工作。

2000所中小学、2.8万个教学班、14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的合唱拉开了序幕,实现了“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活动、县县有展演”。此次活动成为近年来河北省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美育活动。

2023年,河北省中小学美育工作现场会在阜平召开;2024年,河北省教育厅“马兰花开出太行山”美育工程工作推进会在阜平举行;2025年,河北省教育厅结合“马兰花开遍太行山”工程,组织全省中小学美育教师在阜平培训,9月底还将在阜平组织全省中小学美育展演活动,将“马兰花儿”育人模式在全省推广,让“马兰花儿”开遍太行山。

以县域为基点、市域为统筹、省域为指导的全面提高乡村美育质量的工作机制初见雏形。

推进乡村美育,教师是关键。阜平县着眼“配备齐、培训好、起作用”的思路,与保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合作,组织全县艺术教师组建“阜平县教师艺术团”,设混声合唱团、女声合唱团、男声合唱团、舞蹈团、器乐团等团队,坚持每周常态化开展专业培训和日常排练,有效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阜平县还强化外界的帮扶作用,把涌向阜平的资源进行整合、深挖,助力县域美育深入推进。自2022年起,保定学院连续三年累计选派113名艺术类实习生到阜平开展支教帮扶,按照声乐、指挥、舞蹈3人为一组的方式全部安排到基层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多个学院不同学科专家深入阜平,针对乡村美育课堂建设、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教师网络素养提升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活动,为校长及教师提供17个主题近100节课程的培训清单,为阜平教师队伍建设助力。

“教师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通过组建不同形式的团队,我们努力让教师的‘专业翅膀’硬起来。”周邦红告诉记者。

随着“双减”落地推进,阜平深入落实“课后常规训练”制度,以创建省级课后服务示范县为契机,组建各类学生社团,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1—2项艺术技能。

如今阜平结合学校实际培育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全县8个学区所有学校均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团或合唱团,大家上下合力唱出“马兰花儿”的新歌。

“孩子有机会弹钢琴、学电脑,在陌生人面前大胆展示,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王林口中心小学校长徐保红说,“合唱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要让美融合在课堂上、课程里、活动中。”

“或许未来某一天,当在陌生的地方听见童声合唱,我依然会想起那个穿着合唱服在灯光下唱歌的我们,想起我们共同创造过比彩虹更璀璨的和声宇宙!”这是合唱带给王林口中心小学五年(1)班学生白林洁成长的意义,也是阜平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