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各地在行动”系列笔谈
指导单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主办:中国教师报

切实增强为教师减负的行动自觉

发布时间:2025-05-27 作者:陈春雷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师减负是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要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深刻领会党中央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从政治上看待为学校和教师减负工作,切实增强为学校和教师减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扎实开展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一是坚持思想总控,形成上下一致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深刻把握为教师减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专项治理工作纳入省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点工作清单和省纪委、省监委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治理项目,通过清“存量”、遏“增量”、控“总量”,下力气推动专项治理走深走实。2024年专项治理工作期间,省委主要领导2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到省教育厅专题调研指导,分管副省长多次具体研究推进。2025年2月,省教育厅党组印发《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方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把为教师减负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源头管控,强势挡住非必要负担。制定《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试行)》,确定5项准入条件,列出6条负面情形,最大程度让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界限更加明确。组织开展省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申报工作,经处室审核、专班联审、广泛征求意见、向省纪委专题汇报、厅党组研究审议并报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审定全省白名单,“一单到底”明确市、县(市、区)一般不再另行制定白名单,每所学校每年度社会事务进校园不超过6项,努力实现全省社会事务进校园“一盘棋”“一本账”,强势破解进校园事项拒绝难问题。同时建立督检考、示范创建评比表彰活动统筹计划管理制度,落实中小学竞赛比赛白名单,确保从源头上挡住教师非教育教学事务负担。

三是强化协同齐控,凝聚监督联动合力。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工作力量,协同系统外单位,联动推进减负工作落实。2024年专项治理期间,通过与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组联合调研、协同交办等形式,强化监督指导,协同建立“红黄蓝”三色评价督促机制,对工作进度滞后的地区加强跟踪推动。加强与省委、省政府督查办协同联动,及时移送问题线索,核查通报典型问题,将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纳入党委和政府减负工作体系,推动专项治理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四是完善制度常控,落实日常规范管理。围绕进校园事项审批、监测、举报、核实、约谈等工作,坚持把完善制度贯穿整治工作始终,省级层面制定社会事务进校园准入标准、明确审核流程、发布省级白名单、编制专项治理工作监督指引,市县两级先后制定完善187项各类制度,确保社会事务进校园规范化管理、常态化监管。

通过专项整治,我们努力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师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取得了学校认可认同、师生有感有获的积极成效。

一是提质减负更加有力。各类进校园活动严格落实清单管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强制摊派的社会性事务全面清理;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数量进一步压减,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优化;“指尖上的App”进一步整合,强制或与考核挂钩等方式增加师生负担的问题有效杜绝。2024年以来,全省各地累计整改各类问题线索1568个,制发整改通知书79份,核查通报典型问题26批次,全省各级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压减为5类10项,学校和教师有感有获。

二是抽调借用更加严格。组织抽调借用教师情况摸排分析,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有关工作的通知》,截至2025年春季开学,全省经审批的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比2024年8月减少79.4%,确保教师在本职岗位安心从教。

三是育人环境更加优化。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政机关对进校园事项申报、抽调借用教师等要求更加理解支持,落实进校园相关制度规定意识明显增强,给教师松绑减负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维护学校教育教学良好环境更加有力。

当前,我们在统筹协调和白名单细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部门依法依规进校园事项多,虽经整合优化,但具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仍较难全域、全过程把控,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进校园事项颗粒度,提升白名单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刚性约束。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加强工作指导。持续指导各地科学把握白名单事项界定、进校园形式等内容,确保白名单有效贯彻落实。强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社会事务进校园管理职责,加强进校园事务实施方案审核把关,区域统筹严控进校园活动范围、频次、时长,确保每所学校每年度社会事务进校园不超过6项。

二是强化监测核查。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监测点学校作用,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健全监测核查整改工作闭环机制,协同省纪委、省监委和省委、省政府督查办加大问题线索核查通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坚决防止问题反弹。

三是加强典型宣传。及时总结宣传各地加强进校园事务管理工作经验做法,收集汇编各类典型实例,发挥正反典型示范和警示作用,推动治理工作走深走实,形成党政机关、社会群众广泛知晓理解支持的工作氛围,共同维护好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印发《浙江省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举报、监测、通报、约谈、评估等机制,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将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情况纳入党委和政府为基层减负工作体系,对师生反映强烈、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8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