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行交流,话题总绕不开学校里的“00后”教师。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印象:“00后”教师“不听话”。比如有校长抱怨“新老师太较真,连听课记录都要讨价还价”。学校规定一学期写30篇,有位“00后”教师翻出教育管理部门文件并带着几位年轻人找校长理论,还把各学科组长和新教师聚在一起商议,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意见。意外的是,学校一位“00后”教师把听课笔记整理成《课堂观察手记》在媒体刊发。大家突然明白:当规则从“要我做”变成“我们一起定规则”时,教师的内驱力自然被激活。
记得一次路过学校一年级教室,看见新来的李老师正在管教不做眼保健操的孩子。后排七八个孩子蹲在地上玩橡皮,李老师站在讲台前一动不动。我走进去轻声提醒:“多数孩子做得很认真,是不是该看看角落里的小家伙?”李老师赶紧走过去,可孩子们回到座位后还是打打闹闹,她站着看了一会儿又默默退回讲台。我意识到不是李老师看不见问题,而是不知如何解决。于是,我蹲下身与调皮的孩子交流,帮助李老师解决了课堂秩序的问题。后来李老师找到我说:“原来不是非要板着脸批评,找到切入点就能带动更多孩子改变行为。”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其实工作的意义、方法不是从谁那里听来的,而是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摸爬滚打悟出来的。当新教师在实践中找到破解难题的钥匙,比前辈讲十遍“教师要有责任心”更有用。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待“00后”教师,他们何尝不是教育场域里的新鲜空气?他们带着对职业尊严的清晰认知,对工作边界的明确坚守,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理想的教育。
“准时下班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句话在校园里流传了太久,可是像暑假巡河、周末回学校处理家长纠纷、教师带孩子旅行发朋友圈被家长投诉“不敬业”等现象,显然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正在消耗教师的热情。“00后”教师对这种无限责任的抗拒,其实是在守护教育应有的尺度。曾经有校长鼓励教师多发朋友圈,因为晨跑轨迹、读书笔记、亲子烘焙的动态里藏着教师作为完整的人的鲜活气息。对生活的热爱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示范。
当“服从”不再是衡量好老师的标准,学校管理应该如何回应?学校要做的是把边界线画得更清晰。会议能合并的就不分开,非教学时间不安排集体活动,家长纠纷该走保卫科流程的不推给班主任……当教师能安心陪孩子吃晚饭,周末做自己喜欢的事,工作日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活力。
或许教育的进步从来不是等来的。当“00后”教师带着锋芒闯入这片田野,当管理智慧在碰撞中生长,良好的教育生态正在这些“不驯”与“应答”的互动中慢慢成形。这不仅是“00后”教师的成长,更是教育管理者的修行。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