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美育视作一生挚爱。从职校教师到小学语文教师再到一校之长,岗位虽变,但对美育的坚守、对儿童成长的执着始终未改。回望35年执教历程,我与美育的情缘可谓一见钟情、一腔热情、一生痴情。
一见钟情
我爱学生灵动的眼眸、清澈的笑容。这份初心让我不断追问:语文教学该带给学生什么?答案日渐清晰:是情调,是美好,是能陪伴一生的审美力与精神底气。于是,我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与班级建设的每个细节,在追寻美的过程中靠近教育本质。
2001年,我刚到小学任教时,发现教室更像一个“规训场”:整齐却呆板的桌椅、单向灌输的教学、被严格切割的时间……学生的眼神从最初的明亮慢慢变得暗淡,甚至带点怯意。我不禁自问:“总说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到底做了多少真正为他们考虑的事情?”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布置教室。撤掉讲台,把课桌摆成四人相对的“学习岛”,允许学生选择舒服的坐姿;把教师的办公区移到门后,教室中央最好的地方留给学生展示作品;墙上挂满学生的书法,地面贴上古诗名句——让每一处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课堂”。
第二件事是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我不再要求必须举手才能发言,而是鼓励学生随时表达想法;我认为“教师是陪伴者,不是控制者”,用微笑和等待代替批评和催促。我一直相信:教师的威信不该来自管控,而应出自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2009年,我在潍坊尝试设计“幸福教室”。在我看来,教室不应只是学知识的地方,更应是一个有温度、有美感、有故事的精神家园。2010年,第一间“李虹霞幸福教室”正式建立,我为它定下3个使命:空间上,成为承载成长故事、充满精神能量的地方;文化上,成为飘着书香、墨韵、乐声、趣味的精神家园;生命上,让每个学生在这里被看到、被接纳,从而自由成长。
我和学生一起装扮教室:桌椅分组,以“鸿鹄”“仙鹤”命名;铺上桌布,放上姓名卡;讲台变成读书台,墙面成为作品展示区;绿植、书本、淡淡的墨香……每个角落都在静静散发着美。当学生在放假时跑来问我“能不能不放假,我想在教室看书”时,我知道美的种子已经播撒出去了。
一腔热情
之后的日子里,我把对美育的热忱全部投入到“幸福教室”的配套课程体系建设中。
“幸福教室”课程体系围绕儿童视角展开,通过学科美育理念的一脉延展衍生出4类主要课程。
“起步课程”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与学习“一见钟情”。从“爱识字从名字开始”到“爱拼音从律动开始”,我用游戏和节奏带学生轻松爱上学习。比如,以“韵律的盛宴”为主题,把童谣、童诗、经典唐诗宋词融在一起,我录制配乐音频,带学生诵读、歌唱、舞蹈,让他们沉浸其中。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谣传递着母语的音韵之美,那些充满灵气的诗句不仅激发想象,而且把善意和美植入学生的心田。
“慢板课程”突出“沉浸”二字,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学会“慢慢书写、慢慢阅读”。我坚持“软笔先行”,让学生带着敬意书写汉字;也提倡“纯粹阅读”,不要求写读后感,让学生真正享受文字之美。
“快板课程”秉持学科融合理念。我设计了“小学语文统合教学法”,代表课例《中国的月亮》融合了文学、科学、艺术、戏剧等内容,让学生在两周内阅读4.5万字材料,完成从古诗赏读到现代创意的完整体验。
“散板课程”要求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体验二十四节气——春分竖蛋、清明踏青、谷雨草木染、中秋赏菊咏诗……让学生在自然更迭和文化传统中感受美。
我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生活。当他们留意到一朵花什么时候开、一片叶子什么时候落,内心便多了一份安宁和秩序,这种自然滋养出的美感会成为他们未来珍贵的精神资源。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化身——不仅是衣着的得体,而且是内心的从容和温暖。因此,我邀请书法、古筝教师来上课,带学生看戏、听音乐会……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恰恰拓宽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生痴情
在经历了28年的一线教学后,我选择迎接新挑战,出任一所学校的校长。许多人认为这个决定不明智——从“名师”到校长,意味着离开舒适区,面对诸多挑战和诸多未知。但我始终坚信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那句诗:“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正是我对推广美育的追求:不限于一间教室,而是要重塑整个教育生态。
作为校长,我首先打造“教师共同体”,组建跨学科“任务小分队”,与教师共同感知、沉潜,通过灵魂拷问和项目共创,唤醒团队内在觉知,实现集体意识进化。
我希望将创造自由彻底还给教师——班级命名、环境布置、文化追求全部自主。一间间安全、温暖、富有美感和生命力的“幸福教室”自然生长,师生在此彼此成就、教学相长。我重建资源系统,以“校长教师”身份录制全年级课文范读、古诗词及绘本音频,开放给所有教师和家庭,推动真正的资源流动。
在我看来,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相遇,美是其中最明亮的语言。我从一间教室出发,用30年时间走出一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道路。我的实践不断告诉自己: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生命;教育者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使命。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始终践行这样的教育家精神:有情怀,对儿童深切的爱和尊重;有智慧,将理念转化为系统的课程和实践;有担当,敢于突破常规,坚守教育理想;有创新,不断迭代方法,回应时代需求。
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美育,让更多学生在与美的相遇中找到生命的方向和力量,正如我始终坚信的那句话:“我们不仅是追光者,更要成为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作者系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